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7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将函数延拓最优线性无偏估计(FCBLUP)引入高频金融数据挖掘中,对离散观测值序列建立函数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选取上证收盘价格为实验数据,建立FCBLUP模型。为能对预测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定位,设立基于ARMA模型的预测组。实验结果表明,FCBLUP预测效果较ARMA模型更理想,FCBLUP预测误差除在小段预测区间略大于ARMA外,其余时刻均低于ARMA预测。  相似文献   
32.
基于比例阀的带钢跑偏电液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用的纠偏系统中电液伺服阀高维修成本等问题,设计了采用比例阀的电液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且针对带钢的蛇形运动分析了系统的正弦响应。结果表明,系统满足带钢纠偏控制对稳定性、响应快速性与控制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3.
液压元件设计理论随着液压系统控制精度的提升不断完善,对液压阀阀套阀芯间配合间隙的设计时需考虑阀套和阀芯变形带来的影响。依据实际使用的插装阀结构尺寸,建立其整体的三维流固热三场耦合模型,给出了不同边界条件时阀芯阀套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及阀芯阀套在热效应和压力效应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量,同时给出变形量带来的阀套阀芯配合间隙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锥阀在不同的工况时,热效应和压力效应对阀芯阀套的变形量和变形方向的作用不同,阀芯阀套的变形对其配合间隙的影响需针对典型工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4.
不锈钢表面着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着色工艺,在250g/dm3铬酐,490g/dm3硫酸和少量添加剂的混合液中,在70℃左右测定了不锈钢样品在着色过程中电位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找到了不锈钢起色电位和颜色的对应规律.即使溶液组成,温度稍有变化,色彩也能较好地重现.这将有助于解决不锈钢表面着色的重现性问题.研究了不锈钢预处理、各种添加剂和温度对不锈钢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稀硫酸活化和电抛光的不锈钢着色均匀,色泽艳丽;不同的添加剂对着色速度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升高明显加快着色速度.  相似文献   
35.
逻辑回归已广泛应用于财务危机建模,但是一定程度存在过拟合问题.为了避免建模出现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L1正则化逻辑回归的财务预警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稀疏模型,能同时实现变量选择和参数估计,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同时,针对L1正则化逻辑回归问题的求解,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内点法的求解算法.结合沪深股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L1正则化逻辑回归模型在预报精度、经济解释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逻辑回归模型,并且提出的内点法与其它求解算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6.
液压锥阀是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中重要的基础元件,锥阀内的流场特性直接影响阀的性能.按照实际使用中的插装型锥阀的参数,建立了锥阀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FD软件对流体在锥阀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仿真计算和可视化分析.在对锥阀内部流场的仿真过程中,使用了自适应网格技术,有助于提高解的精度.所得结果为阀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决粉末状固体吸附剂成本高、传质阻力大的缺点,以棉花碳化制得的碳纤维作为吸附剂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五乙烯六胺(PEHA)制备了固体有机胺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物理吸附、红外、热重分析等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采用穿透曲线法对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500℃碳化得到的碳纤维C500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471 m2·g-1)。50PEHA/C500吸附剂在75℃时吸附量可达到4.05 mmol·g-1,CO2吸附性能优异。对比粉末吸附剂,碳纤维之间具有更大的空隙,放大实验表明,50PEHA/C500比介孔氧化硅基吸附剂(50PEHA/SBA-15)具有更小的传质阻力。循环测试结果表明50PEHA/C500吸附剂具有优秀的再生性能。50PEHA/C500基吸附剂具有低成本、低传质阻力和优异的CO2捕获能力,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