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9篇
  免费   798篇
  国内免费   1318篇
电工技术   101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826篇
化学工业   1475篇
金属工艺   584篇
机械仪表   990篇
建筑科学   1566篇
矿业工程   676篇
能源动力   354篇
轻工业   1077篇
水利工程   496篇
石油天然气   672篇
武器工业   108篇
无线电   20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00篇
冶金工业   566篇
原子能技术   190篇
自动化技术   1835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781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734篇
  2010年   693篇
  2009年   691篇
  2008年   748篇
  2007年   741篇
  2006年   705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569篇
  2003年   554篇
  2002年   568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348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16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5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91.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 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 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 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 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 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 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 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 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 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2.
高强陶粒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粘结锚固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80个拔出试验,探讨了变形钢筋与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粘结锚固强度,并与普通混凝土和低强度陶粒混凝土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采用的各种高强陶粒混凝土与变形钢筋的极限粘结强度均要优于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砂浆强度比混凝土强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要大。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给出了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和粘土陶粒混凝土与变形钢筋极限粘结强度的经验表达式。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对发展、能耗与环境三者关系认识的提高,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必然。故对暖通空调设计如何适应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外加电流加速锈蚀法获取锈蚀钢筋混凝土试件,采用横向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进行加固,设计并制作了未加固锈蚀试件、先锈蚀后加固和先加固后锈蚀三组22个试件。考虑保护层厚度、加固前或加固后的钢筋锈蚀率等因素,通过拉拔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约束对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布的约束作用能显著提高锈蚀后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试件破坏模式由混凝土劈裂破坏向钢筋拔出破坏转变。未加固锈蚀试件极限粘结强度随着锈蚀的发展而降低;锈蚀试件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后,由于保护层的劈裂受到约束,极限粘结强度显著提高;由于碳纤维布对锈胀力和保护层劈裂的双重约束作用,先加固后锈蚀试件的极限粘结强度随着锈蚀的发展而增大,且比同等锈蚀率的先锈蚀后加固试件更为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不同约束条件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间极限粘结强度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95.
沥青的老化机理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沥青的老化机理。介绍通过室内模拟加速老化试验(短期热氧老化试验、长期热氧老化试验和长期光热老化试验)和对沥青的四组分分析,研究了沥青在拌和、铺筑和使用过程中光氧、热氧老化机理。以及沥青老化表征的一些方法。在老化过程中沥青的芳香分含量均显著减少,沥青质的含量均明显增加,饱和分只有少量的挥发衰减;在短期热氧老化和长期光氧老化试验中胶质含量均降低,但在长期热氧老化中胶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6.
 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是引起宏观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机制研究出发,建立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模型,从而推导流变本构方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的流变机制研究可知:(1) 花岗岩是一种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具有多晶复合介质特点的脆性坚硬岩石,具有很大的非均质性,内部微观结构可分为晶粒、晶粒边界、晶间胶结物及晶间孔隙,这样的组分和结构将决定花岗岩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流变特性。(2) 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现象主要是热力耦合作用下岩体内晶间胶结物及晶粒内部产生的位错及微破裂过程,即温度产生的热破裂和应力产生损伤破裂的复合破裂过程,微观结构上的变化使得标志着热力耦合作用下宏观力学特性的力学参数成为温度的函数。因此,将岩石现象流变学与物理流变学结合起来,提出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热黏弹塑性流变元件力学元件,在广义西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模型,推导出可描述150 MPa及600 ℃以内花岗岩的流变本构方程,用试验结果验证了其适用性和合理性。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流变模型的本构方程的建立为高温岩体地热开发钻井施工及其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高温高压条件下花岗岩切削破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达到最接近实际工程的试验效果,采用中国矿业大学的“20 MN 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设计了精确的加压和旋转系统,操作控制比较方便,测量数据准确。利用大尺寸(f 200 mm×400 mm)花岗岩试样和工程钻头(f 30 mm的PDC钻头),使试验条件更加接近实际工程情况,开创了该类大试样试验的先河。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花岗岩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切削破碎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 高围压状态(100 MPa)下,随着温度升高,花岗岩的可切削性逐渐增强,在超过一定的钻压时,切削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在755 N钻压下,300 ℃的切削速度比室温时增大30%~50%;(2) 高围压状态(100 MPa)下,随着温度升高,单位破岩能耗明显降低,在钻压为755 N时,300 ℃时的单位破岩能耗比室温时降低20%~30%;(3) 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切削速度随着钻压或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单位破岩能耗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钻压的增大而减小,与室温无围压状态下的切削破碎规律基本一致;(4) 由于花岗岩在此温压范围内属于渐进破坏,抗压强度下降缓慢,如果钻压太低则切削速度和单位破岩能耗受温度影响很小,为了在高温下取得对花岗岩的良好切削效果,钻压需要超过一定的值。  相似文献   
998.
建立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极限状态函数,其中引入了锈蚀不均匀系数考虑钢筋锈蚀不均匀性和随机性。根据概率守恒原理引出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极限状态函数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并介绍了其TVD(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差分格式的有限差分方法。运用“吸收边界条件”提出了基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以三个锈蚀钢筋混凝土梁为例,展示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以及时变可靠度的计算结果。通过100万次Monte Carlo模拟方法以及2范数误差指标考察了概率密度演化及时变可靠度计算结果的精准度。二阶矩信息和可靠度的对比结果显示:概率密度演化法能够以较小的计算代价,较为精确地捕捉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在服役期间的概率密度演化信息,较为准确地预测其时变可靠度。  相似文献   
999.
等温退火对Ni-P、Ni-W-P镀层的晶粒尺寸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镀态结构的Ni-P、Ni-W-P镀层经等温退火后,其晶粒尺寸和硬度随退火时间的变化规律,镀层的热稳定性以及成分、结构和晶粒尺寸对镀层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W元素可以促进Ni-P合金的非晶化,显著提高Ni-P镀层的硬度;Ni-(W)-P体系纳米晶镀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等温退火获得的三元Ni-W-P单相纳米晶镀层在耐磨、耐蚀性能方面均优于同类非晶态镀层。  相似文献   
1000.
The concept of shape factors of the fusion-solidification zone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weld cross section geometry. According to these shape factors, the electron beam weld fusion-solidification zone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ical shap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on for these typical shapes is suggested. An integrated parameter n, combining the line power density of electron beam and material thermal properties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ve power input, and another integrated parameter n2 combing the accelerating voltage and focusing current is proposed to reflect the power distribution in the keyhole. A series of new expressions, which can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focusing current, accelerating voltage, beam current, and material thermal properties, a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fusion-solidification zone shape 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ults nonlinear fitting of n1 and 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