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4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26篇 |
化学工业 | 38篇 |
金属工艺 | 24篇 |
机械仪表 | 40篇 |
建筑科学 | 47篇 |
矿业工程 | 24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117篇 |
水利工程 | 19篇 |
石油天然气 | 45篇 |
武器工业 | 16篇 |
无线电 | 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篇 |
冶金工业 | 11篇 |
原子能技术 | 15篇 |
自动化技术 | 1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研究不同喷雾干燥入口温度(130、160、190 ℃)对大目金枪鱼皮明胶乳化特性的影响。通过乳析指数和乳液微观结构评价乳化效果,通过表面疏水性和凝胶强度评价不同乳液界面与连续相的差异,通过明胶分子质量分布和红外光谱初步分析喷雾干燥入口温度影响明胶乳化特性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喷雾干燥入口温度的升高,明胶的高分子质量亚基被过度破坏,降低了三螺旋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更多的亲水性氨基酸被暴露,进而降低了凝胶强度(851.29~676.65 g)和表面疏水性(218.81~82.96),表面疏水性的降低不利于明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及网络结构的形成,明胶凝胶强度的降低表明乳液连续相中网络结构变得松散,最终表现为明胶乳液的液滴粒径和乳析指数增大,乳液稳定性降低。由此可见,当前研究的喷雾干燥入口温度(130、160、190 ℃)与乳液稳定性呈负相关,利用喷雾干燥制备乳化型鱼皮明胶,入口温度不宜过高,130 ℃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2.
以不同新鲜度(4 ℃下贮藏1、2、3、4、5 d)的鳝鱼肉为原料,研究其加热过程中蒸煮失水率、化学作用力以及蛋白结构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贮藏过程中鳝鱼肉品质劣变机制。结果表明:低新鲜度鳝鱼肉在贮藏过程中蛋白发生降解,导致加热过程中蒸煮失水率更高;加热过程中,鳝鱼肉蛋白间离子键和氢键随加热进行逐渐被破坏,疏水作用和二硫键逐渐成为主要作用力;贮藏1~2 d的鳝鱼肉在加热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含量增加,二硫键含量在加热前期逐渐增加,后期变化不大;贮藏3~5 d的鳝鱼肉在加热后期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降低;蛋白结构变化分析表明,新鲜度较差的鳝鱼肉,蛋白二级结构随着加热进行展开程度增加,且疏水基团更倾向于包埋在内部,与疏水作用变化趋势一致。综上:贮藏时间较长的鳝鱼肉在加热过程中蛋白更容易降解、二级结构展开和疏水基团的包埋程度更高,导致疏水作用和二硫键含量的降低,进而造成熟化鳝鱼肉蒸煮失水率高,质构品质劣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新鲜度鳝鱼肉熟化后品质劣变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初步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3.
本试验以猪皮胶原为原料,研究胶原明胶化过程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8 h的酸处理诱导下,胶原明胶化程度较高,热水提胶后明胶得率可达83.98%,随着酸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明胶得率显著下降;差示量热扫描(DSC)、红外光谱(FTIR)和圆二色谱(CD)研究表明,随酸处理的进行,胶原的三螺旋结构逐渐松散,维系三螺旋结构稳定的价键逐渐被破坏,酸处理8 h后,胶原三螺旋结构被过度破坏,是导致明胶得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在酸处理的过程中,胶原肽链的降解始终存在,且明胶化胶原中所保留的亚基量直接影响明胶中亚基含量。因此,在明胶化过程中必须在肽链降解和三螺旋结构松散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获得高得率和高品质明胶。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捷、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在毒素的定量和定性方面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热点。而高质量抗体的制备是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方法关键。目前主流研究和应用的抗体是单克隆抗体,其性质稳定,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重组抗体在免疫检测领域也逐渐应用。与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相比较而言,重组抗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原核表达体系里短时间内大量生产且生产费用低廉,对黄曲霉毒素的低成本、大规模检测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阐述和分析了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重组抗体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并对未来黄曲霉毒素抗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以郑单958玉米为原料,进行鼓风干燥和调质处理,将水分含量分别调为为14.5%、11.7%、9.9%和7.8%,在35℃下密闭储藏,研究在储藏过程中玉米生活力、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探讨高温储藏玉米的水分含量与其储藏品质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水分含量为14.5%的玉米的生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和品尝评分值降幅大,分别为100%、90.4 mg H2O2/g和42.1分;水分含量为7.8%的玉米的电导率、脂肪酸值增幅最小,分别为10.84μS·cm-1·g-1和12.8 mg KOH/100 g。 相似文献
140.
新型高灵敏赭曲霉毒素A间接竞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测定赭曲霉毒素A的新型高灵敏化学发光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以酶标赭曲霉毒素A二抗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脲氧化3-(4-羟苯基)丙酸,生成具有荧光的3-(4-羟苯基)丙酸二聚体。并利用乙腈介质中双[2,4,6-三氯苯基]草酸酯和过氧化脲在增强剂咪唑的作用下反应产生强化学发光,以发光强度确定待检物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IC50为0. 55 ng/m L,在0. 05~6. 08 ng/m 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 01 ng/m L。样品加标回收实验显示葡萄干和葡萄汁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 55%~91. 36%和73. 32%~87. 64%,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精密度良好。该新型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时发光强度更大、发光时间更长,可用于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高灵敏度痕量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