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自动咖啡机的设计。全自动咖啡机设计的关键在于加热器、酿造器与控制系统。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思路以及方案。并对这种设计下的各部件工作状况进行了试验,得出了一些关于咖啡机设计的规律。  相似文献   
22.
李雯  詹国武  黄加乐  李清彪 《化工进展》2022,41(3):1298-1308
CO2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异常,通过CO2催化加氢将CO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基础化学品或燃料是实现碳循环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碳中和”目标。本文报道了基于稻谷壳前体制备具有多层次、相互贯通的介孔及大孔结构的bio-SAPO-34分子筛,该结构有利于反应过程中反应中间体的传质。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分子筛前体液浓度、微孔导向剂种类及浓度、生物模板加入量等因素对bio-SAPO-34合成过程中维持生物模板分级结构的影响规律。将bio-SAPO-34与ZnZrO x 固溶体氧化物组装构筑ZnZrO x &bio-SAPO-34双功能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加氢制备低碳烯烃反应。在380℃、3MPa的反应条件下,双功能催化剂的CO2转化率为11.8%,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为66.4%(占烃类产物),且经过连续反应60h后未发现催化剂明显失活。  相似文献   
23.
聚偏氟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混小截留分子量超滤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声雄  龚琦  黄加乐  杜邵龙 《化工学报》2002,53(11):1212-1214
引 言随着膜分离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膜材料的品种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小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在国内的需求越来越大 .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 ,制出的超滤膜强度高、韧性好、耐温、耐腐蚀 ,尤其适用于有机溶剂体系的过滤、提纯和浓缩[1] .但PVDF膜疏水性较强 ,水通量不够大 ,影响了应用范围的扩大 .用共混来改善膜的性能 ,是膜改性方法之一 .与PVDF共混制备超滤膜的第 2组分已被研究的有尼龙 - 6 [2 ] 、聚砜[3] 、聚丙烯腈[4 ] 、聚乙二醇[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5] 等 .本工作采用亲水性很强的聚醋…  相似文献   
24.
基于FEA的冰箱门体变形解决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门体变形一直是困扰冰箱生产厂家的问题,其变形机理研究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论述门体变形的研究现状,介绍一种基于有限元研究门体变形的方法,以BD-230为例,利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研究门体变形机理,并成功找到解决冰箱门体变形的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
PES超滤膜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化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产聚醚砜(PES)为原料,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制备小截留分子量平板超滤膜,研究PES浓度,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初生态膜蒸发时间等因素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制备PES超滤膜的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化学稳定性,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PES超滤膜的孔径分布及其平均孔径。  相似文献   
26.
毕赤酵母-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制备Au纳米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毕赤酵母-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协同作用下利用抗坏血酸(AA)还原氯金酸(HAuCl4)制备Au纳米线, 采用SEM、TEM、HRTEM及SAED等手段对Au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带有分支结构的Au纳米线,纳米线在分叉处的晶型是连续的,具有多晶结构的特征。研究发现,菌体-HAuCl4的相互作用对于后续纳米线的生成过程至关重要,部分Au(Ⅲ)可吸附在菌体表面并被还原为很小的Au(0),在AA加入后纳米线的生成过程中起到了晶种的作用。菌体-HAuCl4作用时间过长会导致菌体表面生成的Au(0)趋于稳定,不利于进一步生长为Au纳米线。菌体-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导致分支结构的多晶Au纳米线的生成。  相似文献   
27.
采用非酶还原法,以黑曲霉菌原位还原银氨离子制备一种新型银纳米颗粒(AgNPs)/菌体复合抗菌材料,着重考察了反应温度与pH值对还原过程和所得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60℃和pH 9.5、11.5条件下,能够合成出粒径为6.9~8.2 nm的近球形AgNPs。该AgNPs均匀地分布在菌体表面上,对E.coli显示出高的抗菌性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17~434 mg·L-1(以菌粉总质量表示)或8~20 mg Ag·L-1(以银含量表示)。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菌体银负载量,但AgNPs粒径增大,抗菌性能有所下降;提高反应pH值有利于提高还原速率,而对抗菌性能影响不显著。复合材料中AgNPs与菌体结合牢固,单位质量复合材料释出的Ag+含量为1.7~6.8 mg·g-1,提高反应温度和pH值后Ag+的释出均减少。  相似文献   
28.
生物法制备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借助于UV-Vis表征技术对其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生物法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在100 ℃下加热6 h,UV-Vis谱图未发生明显变化;H+和具有高价阳离子的电解质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明显;OH-对银溶胶的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弱。生物法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在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方面均略优于柠檬酸三钠法制得的银溶胶  相似文献   
29.
以硫酸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硬脂酸为修饰剂,采用一步沉淀法制备出硬脂酸修饰的纳米ZnO,并对可见光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借助XRD、TEM、FTIR、UV-vis等测试手段对硬脂酸修饰的纳米ZnO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硬脂酸修饰的纳米ZnO分散比较均匀,硬脂酸与纳米氧化锌之间形成了化学键,而且硬脂酸修饰后,纳米ZnO更易被可见光激发,当甲基橙初始浓度为5 mg/L,硬脂酸修饰的纳米ZnO投加量为10 mg/L,光照时间70 min,硬脂酸修饰的纳米ZnO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82.3%。  相似文献   
30.
1 膜技术简介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新型分离技术。膜工艺过程的共同优点是成本低、能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并可回收有用物质。特别适合于性质相似组分、同分异构体组分、热敏性组分、生物物质组分等混合物的分离,因而在某些应用中能代替蒸馏、萃取、蒸发、吸附等化工单元操作。实践证明,当不能经济地用常规的分离方法得到较好的分离时,膜分离作为一种分离技术往往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膜技术还可以和常规的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