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1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9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杨博  王玉林  黄远  刘弘  蒋云 《材料导报》2003,17(11):82-84,22
用真空浸渍法制备出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有机玻璃(即UHMWPE/PMMA)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实验证明,UHMWPE/PMMA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纤维表面处理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三维编织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的磨损量远小于长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的,但其摩擦系数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2.
为避免在建造浙江省某大型输水隧洞时发生地质灾害,通过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相结合以查明浅部覆盖层厚度、基岩风化厚度及断裂破碎带构造。采用高密度电法探测浅层地下含水裂隙带的异常形态及岩体的稳定性,部分区域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法推断出深部地质断裂构造位置。依据前期地质资料,建立了相应地电模型,通过对模型响应数据进行反演试算,发现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具有可行性,能精确反映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探测结果能为后期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实测数据反演结果显示:地层上部杂填土、含砾粉质黏土、碎石夹黏土等厚1~15 m; 高密度电法识别出6条断裂发育带的位置,倾角为56°~75°,影响宽度为10~15 m; 音频大地电磁法识别出一处断裂发育带,影响宽度约为15 m; 裂隙发育带、构造破碎带对岩体完整性破坏较大,强度受软弱结构面控制,易受地下水作用影响,浅部岩体稳定性较差,电阻率表现为低阻特征并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电镀液中SiO2纳米微粒含量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复合电镀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铜电镀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SiO2纳米微粒可使复合材料镀层维氏硬度提高,镀层晶粒得到明显细化,镀层致密度提高,随SiO2纳米微粒含量提高镀层导电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34.
对位于夏热冬暖地区的一栋别墅建筑进行了夏季设计日动态能耗模拟和建筑整体全年能耗模拟,确定了该建筑重点节能部位的节能方案,并在完工后对这些重点部位进行了节能检测,以检验节能效果,实现了理论设计——实际应用——效果检验这一整体流程。  相似文献   
35.
对钢-混凝土组合楼盖面内变形对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考虑组合楼盖面内刚度的结构简化分析模型。通过算例分析,比较不同长宽比的组合楼板对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影响。研究发现,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面内刚度受到混凝土楼板尺寸、钢梁尺寸和钢梁位置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分别计算。考虑组合楼盖的面内变形后,高层建筑中各榀抗侧力结构的侧向位移不再都相同,抗侧刚度较小的抗侧力结构的位移将比抗侧刚度较大的大,组合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随着楼板长宽比L/B的变化而不同,当L/B≤3时,忽略楼板弹性,即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误差均在5%以内;而当L/B≥4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将产生较大的误差,此时应考虑组合楼板的面内变形。分析方法物理概念明确,计算结果合理可信,是分析带组合楼盖高层建筑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为结构设计中评价组合楼盖的隔板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梁芮  黄远 《建筑结构学报》2022,43(9):294-302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高强钢筋的黏结性能,设计并制作69个试件,通过拔出试验研究UHPC强度、纤维体积率、纤维尺寸形状、保护层厚度、黏结长度、加载方式和黏结段位置对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的主要破坏形态包括拔出破坏、钢筋拉断和劈裂破坏,高强钢筋与UHPC界面的黏结强度随UHPC抗压强度、纤维体积率和长径比以及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的掺入对高强钢筋与UHPC黏结强度提高作用明显;当纤维体积率从1%增长至3%,长径比从35增加到100时,黏结强度分别提高了23%和16%;但纤维形状的变化对黏结强度没有明显影响;黏结强度随着UHPC抗压强度和保护层厚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随着黏结长度增大而降低,当保护层厚度超过4倍钢筋直径时,增幅基本不变;当黏结段位于加载端时,受拉拔出加载试件黏结强度仅为受压加载的77%,黏结段越靠近试件中部,加载方式对黏结强度影响越小。基于试验结果,确定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式,提出高强钢筋与UHPC的黏结强度计算式,同时建立黏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及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可得,现有的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公式低估了高强钢筋与UHPC的黏结强度,建议的简化公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7.
纳米纤维组织工程支架及其纳米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纳米纤维组织工程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其制备技术、特点及其存在的纳米效应.指出天然细胞外基质为三维纳米纤维结构,其纤维连续,直径为纳米级,包含比例确定的纳米与微米空间,且与细胞存在纳米水平的相互作用;然而,目前的人工纤维支架,其纤维直径多为微米或数百纳米,或者缺乏纳米空间.采用生物纳米技术获得的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其直径小于10 nm,自身呈三维网状结构,富含纳米空间,是构建新一代纳米组织工程支架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内加强环式圆钢管混凝土柱与矩形钢管混凝土梁这种新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设计了缩尺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开展了相同梁柱节点试件的静力加载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研究该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以及拟静力加载试验的骨架曲线、核心区剪切变形等,分析了节点试件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全面考察了同一梁柱节点在静力加载和低周往复加载两种工况下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试件核心区强度较强,破坏模式主要为梁端破坏,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时试件梁柱连接处附近的梁端钢板发生拉裂破坏和钢板鼓曲,静力加载试验时试件梁端焊缝发生拉裂破坏;试件延性较好,加载过程中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和塑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该类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9.
采用光固化技术制备了光固化树脂(EEPE)及其玻璃纤维增强(EEPE/GF)复合材料,研究了各种单体配比对EEPE力学性能的影响,经过比较确定了可用于制备复合材料的单体配比;比较了EEFE与EEPE/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光固化技术制备。EEFE基复合材料具有可行性;EEPE/GF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横向剪切强度及冲击强度明显优于EEPE,而纵向剪切强度低于EEPE。在光固化过程中,由于EEFE/GF复合材料中增强纤维对光的反射、漫射甚至吸收,使试样厚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40.
钢板剪力墙结构竖向防屈曲简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量原理推导了设置竖向加劲肋钢板墙的弹性屈曲应力的简化计算公式,并根据理论公式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钢板高宽比、加劲肋数量、加劲肋与钢板刚度比以及加劲肋与钢板面积比等参数对钢板墙竖向屈曲荷载的影响。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在钢板墙高宽比确定的情况下,加劲肋与钢板的刚度比是影响加劲板竖向屈曲荷载的主要因素,加劲肋与钢板的面积比对加劲板屈曲荷载的影响较小,加劲肋端部与周边框架不连接的钢板墙优于加劲肋端部与周边框架连接的钢板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