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45697篇 |
免费 | 6743篇 |
国内免费 | 3509篇 |
电工技术 | 4897篇 |
综合类 | 5054篇 |
化学工业 | 5597篇 |
金属工艺 | 3013篇 |
机械仪表 | 3220篇 |
建筑科学 | 3437篇 |
矿业工程 | 2156篇 |
能源动力 | 1453篇 |
轻工业 | 4928篇 |
水利工程 | 1811篇 |
石油天然气 | 1423篇 |
武器工业 | 769篇 |
无线电 | 482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109篇 |
冶金工业 | 1868篇 |
原子能技术 | 870篇 |
自动化技术 | 6519篇 |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875篇 |
2023年 | 938篇 |
2022年 | 1922篇 |
2021年 | 2285篇 |
2020年 | 1739篇 |
2019年 | 1174篇 |
2018年 | 1208篇 |
2017年 | 1469篇 |
2016年 | 1265篇 |
2015年 | 1999篇 |
2014年 | 2553篇 |
2013年 | 2997篇 |
2012年 | 3773篇 |
2011年 | 3871篇 |
2010年 | 3653篇 |
2009年 | 3726篇 |
2008年 | 3795篇 |
2007年 | 3711篇 |
2006年 | 3236篇 |
2005年 | 2652篇 |
2004年 | 1928篇 |
2003年 | 1203篇 |
2002年 | 1172篇 |
2001年 | 1092篇 |
2000年 | 908篇 |
1999年 | 305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4篇 |
1979年 | 12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7篇 |
1959年 | 10篇 |
1951年 | 9篇 |
为研究北京市空气质量特征以及PM2.5区域传输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北京不同类型空气质量评价点——昌平、官园、古城、东四环、榆垡等监测点的2016年监测数据,探讨了PM2.5、SO2、NO2、CO及O3-1h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HYSPLIT模型分析了不同季节的气流来向,并利用WRF-CAMx-PSAT模型定量估算了北京不同季节典型污染过程的区域PM2.5传输贡献.结果表明,与2011-2015年相比,2016年北京市气象扩散条件较为有利,气温、能见度、湿度、风速、气压年均值分别增加了5.6%、8.7%、3.6%、-4.0%、0.03%.此外,春、夏、冬三季偏南气流轨迹占比较小,分别为14%、9%和4%.年内变化显示,O3-1h 4-9月份质量浓度水平较高,PM2.5、NO2、CO和SO2冬季日均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NO2、PM2.5和CO 2月份月均质量浓度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PM2.5、SO2、O3-1h和CO呈现南高北低且非均匀分布,而NO2则城区高于郊区.从气象因素与污染物的相关性来看,PM2.5与相对湿度、O3与温度、CO与相对湿度均呈明显正向线性相关,与SO2相比,NO2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好.同时,通过对典型污染过程进行PM2.5传输规律的分析发现,北京市PM2.5主要来自本地源排放,贡献率达36.4%~56.8%,而河北、天津以及京津冀地区对北京区域传输也较为明显,贡献率分别为22.6%~47.9%、3.16%~17.8%和9.7%~16.7%.
相似文献为满足风机运行条件下主轴质量监测要求,针对主轴压装部位由表面向轴心扩展的缺陷进行检测研究.设计了一套由超声激励接收电路、无线收发电路、多通道选通电路等组成的风机主轴超声在线监测系统.采用环形阵列方式将检测传感器布置于主轴端面合适位置,利用超声脉冲反射原理实现缺陷检测.为验证系统效果,对风机主轴试样及其人工缺陷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缺陷检出情况与实际符合良好,满足风机主轴压装部位缺陷监测要求.该系统不仅解决了当前风机主轴运行过程中质量不受监控的实际问题,同时为远程在线质量监测提供了一套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探究了在响应变量随机缺失情形下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的模型选择和模型平均问题.基于借补方法和Profile最小二乘技术,建立了局部误设定框架下该模型的FIC准则(focused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FMA(frequentist model average)估计量,并探究了FIC和FMA的理论性质.模拟研究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优越性.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CD4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