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80篇 |
免费 | 2165篇 |
国内免费 | 147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777篇 |
综合类 | 2059篇 |
化学工业 | 2068篇 |
金属工艺 | 1445篇 |
机械仪表 | 1293篇 |
建筑科学 | 1508篇 |
矿业工程 | 900篇 |
能源动力 | 482篇 |
轻工业 | 2054篇 |
水利工程 | 575篇 |
石油天然气 | 608篇 |
武器工业 | 399篇 |
无线电 | 187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93篇 |
冶金工业 | 771篇 |
原子能技术 | 396篇 |
自动化技术 | 26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327篇 |
2022年 | 845篇 |
2021年 | 953篇 |
2020年 | 726篇 |
2019年 | 446篇 |
2018年 | 521篇 |
2017年 | 553篇 |
2016年 | 566篇 |
2015年 | 865篇 |
2014年 | 1106篇 |
2013年 | 1251篇 |
2012年 | 1512篇 |
2011年 | 1618篇 |
2010年 | 1580篇 |
2009年 | 1472篇 |
2008年 | 1547篇 |
2007年 | 1555篇 |
2006年 | 1318篇 |
2005年 | 891篇 |
2004年 | 720篇 |
2003年 | 499篇 |
2002年 | 496篇 |
2001年 | 386篇 |
2000年 | 300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0年 | 1篇 |
1959年 | 9篇 |
195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阐述如何利用多手段获取的战场多源目标态势数据生成战场态势一张图,进一步提高海上方向的监控能力。针对多源目标态势数据存在的时空误差、属性模糊等问题,提出一种运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的多源态势数据关联方法。运用机器训练学习方式,获取不同误差下的多源态势关联,识别非线性特征参数,构建多源态势数据关联算法模型,有效形成目标批号和时空位置的唯一性。通过模拟真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效果较好,在多源态势融合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用高温梯度定向凝固液态金属冷却技术(LMC,GL=310 K/cm)制备NiAl-43V-x Dy(质量分数x=0,0.05%)过共晶合金,研究定向凝固生长速率对两种成分合金固液界面形态和稳态区组织演变影响,同时对比研究微量Dy对NiAl-43V合金定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150μm/s内两种合金固、液界面均为胞枝共存界面;两种合金凝固组织均由初生V相和共晶组织(片层V相+NiAl相)组成,随生长速率增大,合金凝固组织中枝晶析出增多,枝晶体积分数增大,共晶组织和枝晶得到细化。在NiAl-43V合金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05%的Dy使Gibbs-Thompson系数减小,在相同生长速率下,微量Dy可使共晶层间距减小,溶质原子重新分配,枝晶尖端过冷度降低,枝晶体积分数减小,枝晶间溶质原子浓度增加使一次枝晶间距增大;微量Dy可抑制初生枝晶生长。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粉煤灰合成分子筛及其脱除高浓度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工业废渣流化床粉煤灰成功合成出X型分子筛.通过XRD衍射表征发现,碱的添加量是影响合成分子筛结晶度的关键因素,而原料中含有微量的α-石英对合成的影响较小.应用合成的分子筛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效果良好.该项研究不仅可解决粉煤灰堆置所引起的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而且可解决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降解难题,以废治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4.
榆林气田气井废弃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榆林气田是典型的低渗透气田,要准确计算其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必需确定气井的废弃条件。传统方法对气井的废弃地层压力进行计算时,由于忽视了开发过程中产能方程的变化,造成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根据气井废弃地层压力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考虑了对气井产能方程影响较大的参数的变化,结合榆林气田气井矿场实际,推导出了适合榆林气田计算气井任意时刻二项式方程系数的公式,进而得到气井废弃时的稳定二项式方程。根据垂直管流法计算得到废弃井底流压,从而得到可靠的气井废弃地层压力,再结合经济评价即可确定气井的废弃产量。实例计算表明,新方法实用、有效,更切合气田实际。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气体渗流力学理论和二项式产能方程通式, 推导出二项式系数A、B 是地层系数“Kh”的函数表达式, 从而根据测得的已知参数、气藏工程计算的参数(使用试井解释参数更好) 、经验类比取值的参数等, 建立了以“Kh”为未知量的二项式形式的方程, 求解该式中的未知量“Kh”, 得到气井的稳定产能方程, 进而求得无阻流量。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实用、简便,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6.
考察了双河油田双河联、江河联注入水堵塞地层的因素;膨胀性黏土,悬浮固体颗粒。细菌及悬浮污油。含膨胀性黏土的双河南、双河北及不含膨胀性黏土的双江岩心粉,在注入水中相对于地层水中的体积膨胀度分别为14.5%、11.1%及0.02%;注入100PV不含悬浮颗粒的等体积比地层水、注入水混合水使双河、双江岩心渗透率分别下降7%和4%、9%和7%。注入水中悬浮颗粒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粒径越大、颗粒浓度越大、注入量越大,则渗透率越低。在粒径2.1μm或颗粒浓度3mg/L前后下降幅度变化较大。注入水中硫酸盐还原菌引起岩心渗透率下降,含菌量越大则渗透率开始下降时的注水量越小,注入含菌50个/L的水100PV使岩心渗透率下降7%。岩心对注水合油量敏感,注入含油量20mg/L的水50PV使岩心渗透率下降20%。在岩心注水实验中渗透率下降最严重的是双河南岩心,其次是双河北岩心.江河岩心较轻,注入精细过滤水的双河北岩心渗透率下降大大减少.说明悬浮固体是造成注水堵塞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除双河油田注水井的堵塞,研制了含黏土稳定剂、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互溶剂的土酸液,与南阳油田使用的低伤害酸液一起,用于1口注水井的解堵,效果良好。图7表4参5。 相似文献
107.
气动贯通式潜孔锤反循环连续取心取样钻进新技术在河南钼矿中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道庄钼矿勘探生产中钻遇的地层非常复杂,采用其他方法均无法实现钻进,经过分析比较,决定采用贯通式潜孔锤反循环连续取心(样)钻进新技术来解决该地层钻进难、成孔难、取样难等三大问题。文章从钻进技术特点、工作原理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其具有钻进效率高、岩心(样)采取率高、成孔质量好等突出优点。并介绍了钻进主要设备机具的配套、施工工序、操作要点、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在河南钼矿露天采石场应用该项技术,有效避免了塌孔和卡钻事故,工程进展顺利、质量好、岩心(样)采取率在9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在生产试验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其对PL19-3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存在多套烃源岩,烃源岩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演化史分析、盆地模拟及地化分析技术对渤中坳陷活跃烃源岩的分布作了研究。渤中坳陷沙河街组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凹陷、庙西凹陷和渤东凹陷,而渤中凹陷主体区域沙河街组烃源岩已经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仅在边缘分布少许活跃的烃源岩。东下段活跃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凹陷的北段、渤东凹陷以及渤中凹陷的东部边缘。活跃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来源,PL19-3油源及油气成熟度研究表明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周边活跃烃源岩,渤中坳陷周边沉降中心高成熟度地区对其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109.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距及采油井井距的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合理井网井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的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的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的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的环形井网,当环距为200 m时,最优采油井井距分别为300 m和250 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0.
低渗透油藏 CO2混相条件及近混相驱区域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CO_2在低渗透油藏中与原油的混相条件及在近混相条件下的驱油效果,采用室内物理模拟方法,通过均质、非均质长方体岩心实验,在评价影响CO_2驱油效果的渗透率、岩心长度、渗透率级差和压力因素的基础上,借助采收率与各影响因素参数指标,分析非混相、近混相和混相不同阶段的曲线特征,建立了近混相驱区域的确定方法。采用该岩心实验方法,在模拟油藏条件下,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18.5 MPa左右,比传统细管实验确定的17.8 MPa高出0.7 MPa,同时根据驱油曲线特征,划分了CO_2非混相、近混相和混相区域,并根据驱油效率确定出近混相驱的压力区域为16.5数18.5 MPa。建立的最小混相压力岩心测定方法和近混相驱区域划定的方法,为进一步深化CO_2近混相驱油机理的认识及YC油田CO_2矿场驱油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