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32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56篇
金属工艺   29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19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提高柴油加氢装置加热炉的热效率,降低其燃料消耗量,采取了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措施。具体包括:提高加热炉入口原料温度;检修空气预热器副线调阀,修改PID参数;调节加热炉火嘴燃烧效果,优化操作,降低排烟温度。措施实施后,加热炉热效率由91%提高至92.3%以上,节约燃料气304 m3/h,年可节约资金2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硫化矿尾矿水对黄铁矿浮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会泽铅锌矿硫化矿尾矿水对黄铁矿浮选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丁黄药和乙硫氮做捕收剂,研究在尾矿水和去离子水中黄铁矿的可浮性。在去离子水中以丁黄药和乙硫氮做捕收剂的条件下,分别加入硫酸锌、硫酸铜和水玻璃作为调整剂,研究对黄铁矿浮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矿水中某些成分对黄铁矿的可浮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该尾矿水直接回用会对黄铁矿的浮选产生不利影响。丁黄药和乙硫氮对黄铁矿都有很好的捕收能力,硫酸锌、硫酸铜和水玻璃3种调整剂在不同捕收剂条件下对黄铁矿浮游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6.
王海锐 《现代矿业》2020,36(1):125-128
针对店坪煤矿9 204切顶卸压无煤柱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沿空留巷段超前影响区顶板出现下沉、断裂、破碎等现象,采用传统液压单体柱支护时不仅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水平低,而且单体柱容易变形、卸压困难等现象,降低了对顶板支护效果,严重影响着无煤柱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为此,通过技术研究设计了一套可伸缩超前支架,并进行实际应用,解决了传统支护效果差、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使顶板下沉量控制在0.12 m以下,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107.
采用正交回归处理的方法,研究淬火温度、回火温度对60Si2Mn钢强韧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该钢亚温淬火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60Si2Mn钢在800℃淬火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8.
基于LABVIEW的GPS信息采集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应用系统开发中GPS设备与PC的联机通讯及信息提取问题,在分析NMEA——0183协议的基础上,探讨了GPS信息采集与解析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利用LABVIEW建立了GPS设备与PC间的串行通讯,在数据可视化的同时,可将原始语句及解析后的数据文件动态流盘,对GPS应用系统开发、工作状态监测、信号质量评估、导航仪性能...  相似文献   
109.
分析了内蒙古某电厂以中水为主要水源的反渗透装置膜污染原N,认为中水COD高、保安过滤器被活性炭过滤器杂质穿透等原因造成了反渗透膜污染、装置压力上升及出力下降。,针对污染物的性质,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碱洗+盐酸酸洗的方式对膜组件进行了分段清洗。清洗后运行数据说明膜组件性能基本恢复到新膜水平,清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0.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inese microgravity (μ-g)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al combustion was introduced. An experimental system used to study the ignition process of single coal particles was built up, comply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3.5 s drop tower in the 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 of China (NMLC). High volatile bituminous and lignite coal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1.5 and 2.0 mm were tested.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rocess was recorded by a color CCD and the particle surface temperature before and at the igni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RGB colorimetric method.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normal gravity (1-g). Th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at different gravity levels, the ignition of all tested coal particles commenced in homogeneous phase, while the shape, structure, bright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ames, as well as the volatile matter release during the ignition process are different. At μ-g, the part of volatile was released as a jet, while such a phenomenon was barely observed at 1-g. Also, after ignition, flames were more spherical, thicker, laminated and dimmer at μ-g. It was confirmed that igni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d as the particle size or volatile content increased. However, contradicted to exi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d oth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xcept gravity level were the same,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coal particles was about 50–80 K lower at μ-g than that at 1-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