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194篇 |
免费 | 18820篇 |
国内免费 | 804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915篇 |
技术理论 | 18篇 |
综合类 | 11751篇 |
化学工业 | 30096篇 |
金属工艺 | 10206篇 |
机械仪表 | 11942篇 |
建筑科学 | 13887篇 |
矿业工程 | 5529篇 |
能源动力 | 5668篇 |
轻工业 | 12923篇 |
水利工程 | 3313篇 |
石油天然气 | 10809篇 |
武器工业 | 1408篇 |
无线电 | 2265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2510篇 |
冶金工业 | 8839篇 |
原子能技术 | 2128篇 |
自动化技术 | 244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3篇 |
2024年 | 2991篇 |
2023年 | 4106篇 |
2022年 | 6620篇 |
2021年 | 8957篇 |
2020年 | 6940篇 |
2019年 | 5218篇 |
2018年 | 5935篇 |
2017年 | 6617篇 |
2016年 | 5991篇 |
2015年 | 7798篇 |
2014年 | 9587篇 |
2013年 | 11425篇 |
2012年 | 12385篇 |
2011年 | 13011篇 |
2010年 | 11087篇 |
2009年 | 10486篇 |
2008年 | 9968篇 |
2007年 | 9184篇 |
2006年 | 9374篇 |
2005年 | 8032篇 |
2004年 | 5359篇 |
2003年 | 4523篇 |
2002年 | 4044篇 |
2001年 | 3644篇 |
2000年 | 3564篇 |
1999年 | 4179篇 |
1998年 | 3479篇 |
1997年 | 2963篇 |
1996年 | 2763篇 |
1995年 | 2228篇 |
1994年 | 1807篇 |
1993年 | 1305篇 |
1992年 | 1048篇 |
1991年 | 792篇 |
1990年 | 571篇 |
1989年 | 475篇 |
1988年 | 376篇 |
1987年 | 257篇 |
1986年 | 215篇 |
1985年 | 131篇 |
1984年 | 120篇 |
1983年 | 89篇 |
1982年 | 90篇 |
1981年 | 68篇 |
1980年 | 62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24篇 |
1976年 | 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152.
以上部网壳为椭球面的弦支穹顶结构为对象, 用ABAQUS软件建模, 考虑初始缺陷、布索方式及预应力水平等影响因素, 进行几何非线性及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稳定性分析, 分析时采用弧长法跟踪平衡路径, 得到不同参数下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各参数下荷载-位移曲线及稳定极限承载力, 椭球面弦支穹顶结构的稳定性能较单层网壳有了大幅度提高, 初始缺陷的存在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承载力.此外, 不同布索方式和预应力水平对结构的稳定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应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3.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porous silicon, PS), 对其进行超声后处理.以PS为模板采用一步浸渍沉积法制备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铜纳米颗粒, 并研究沉积时间对纳米颗粒形状、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PS超声后处理并未造成其物理和化学结构的破坏, 大量的硅氢键(SiHx)和蜂窝状多孔结构(直径150 nm左右)分别为纳米铜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还原剂和场所;沉积时间对铜纳米颗粒形貌具有重要影响, 当沉积时间为40s时得到形状和尺寸较为均匀的铜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154.
研究了白藜芦醇(Re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无菌分离小鼠脾,制备淋巴细胞,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刀豆蛋白A(Con A)、脂多糖(LPS)以及5、10、20、40μg/m L不同浓度的Res,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采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分泌IL-4和IL-12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膜表面标志。结果表明:Res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与Con A协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不能与LPS协同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增强IL-4和IL-12的分泌;能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能提高脾淋巴细胞周期中细胞进入S期细胞的百分率。综上,Res能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提取方法(水酶法;溶剂法;冷榨法)对葵花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酚类物质、生育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了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体系褪色实验和清除ABTS+·阳离子方法评价葵花油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等温DSC测定了三种葵花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方法对葵花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溶剂法和水酶法相比,冷榨法葵花油表现出较优质的产品特性。溶剂法葵花油的总酚含量(TPC,0.29 mg/g)、邻苯二酚含量(ODC,0.45 mmol/kg)和总生育酚含量(TTC,1090.81 mg/kg)最高,并且具有最强的DPPH自由基(IC50,3.54 mg/m L)、ABTS+·阳离子清除能力(TEAC,652.33μmol/L)以及最强的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能力(C%,45.93%)。不同提取方法对葵花油的氧化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氧化稳定性依次为:溶剂法>水酶法>冷榨法。 相似文献
158.
分析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及不同时间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产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热处理及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均对大豆蛋白的消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大豆蛋白的最佳热处理条件为85℃、20 min,蛋白质的消化程度最大。大豆分离蛋白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消化1 h,消化产物的最大吸光波长(λmax)即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而红移,在加热90℃时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荧光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经过不同时间热处理后消化1 h,大豆分离蛋白消化产物的λmax先上升后下降。且荧光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020 min不断升高时,20 min时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加热至60 min,荧光强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9.
本实验旨在优化氧化锆珠破壁方法,以期筛选出较佳的破壁条件,提高蛋白得率。实验在菌体重量、研磨buffer和研磨时间这3方面对该破壁方法进行了优化,并通过SDS-PAGE来分析其破壁效果。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同时对6株乳酸菌进行破壁处理并通过SDS-PAGE来分析其破壁效果。结果表明:在菌体重量、研磨buffer、锆珠三者的加入比例(W/V/W)为0.013 g∶300μL∶1 g的条件下,研磨15 min,提取的蛋白图谱条带清晰,丰度高;RIPA、PBS、PENP、GUS作为研磨buffer时,提取的蛋白图谱条带清晰且丰度高,而8 mol/L尿素作为研磨buffer时,图谱条带模糊且丰度低;6株乳酸菌经该方法破壁处理后,蛋白图谱条带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清晰度。因此,对于乳酸菌的破壁,氧化锆珠破壁法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