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1篇 |
免费 | 234篇 |
国内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0篇 |
综合类 | 158篇 |
化学工业 | 494篇 |
金属工艺 | 145篇 |
机械仪表 | 202篇 |
建筑科学 | 149篇 |
矿业工程 | 79篇 |
能源动力 | 71篇 |
轻工业 | 302篇 |
水利工程 | 49篇 |
石油天然气 | 184篇 |
武器工业 | 19篇 |
无线电 | 17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08篇 |
冶金工业 | 126篇 |
原子能技术 | 36篇 |
自动化技术 | 3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45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86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64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55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裙带菜属于褐藻门植物,营养价值高,是海洋中的经济褐藻之一。人们食用的部分多为其叶与梗,孢子叶是其繁殖器官,因含较多纤维物质,食用口感较差,在加工过程中常作为废料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研究发现,孢子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多肽、褐藻多酚、岩藻黄素等,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理功效,是功能性食品开发的良好原料。文章绍了裙带菜孢子叶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特性及提取方法,并对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裙带菜孢子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5.
以不同含水量的甜荞麦和沙米为原料,通过旋风粉碎制备全粉,对比分析了籽粒含水量对两种全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荞麦中淀粉含量显著(P<0.05)高于沙米,而其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沙米;两种全粉的粒径、吸油量和膨胀度均随籽粒含水量的升高呈现增大趋势;荞麦全粉的吸水量和弹性模量随籽粒含水量增大而显著(P<0.05)降低,但沙米全粉两特征值的变化与之相反;籽粒含水量对荞麦全粉破损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沙米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随着籽粒含水量增大显著(P<0.05)降低;荞麦全粉的糊化黏度特征值及凝胶硬度均高于沙米全粉,而黏弹性和热焓值低于沙米全粉;不同含水量籽粒所得沙米全粉破损淀粉含量和粒径的差异对其膨胀度、溶解度、糊化特征值、糊化焓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等性能参数产生了显著(P<0.05)影响。这些结果说明沙米全粉与荞麦全粉粉质特性不同,通过改变籽粒含水量可调控沙米全粉的加工性能。本研究将为沙米作为面制食品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助力。 相似文献
56.
为了分析和脱除羊栖菜的腥味,本研究使用金银花、柠檬、抹茶和葡萄籽皮等天然植物作为脱腥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分析、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等方法对其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和综合比较,确定最佳的脱腥剂和脱腥工艺。结果表明:羊栖菜中共检测出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酮醇类化合物是腥味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四种天然植物,其中金银花除腥效果最佳,共检测出1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且不仅显著降低了羊栖菜中醛、酮、醇类等主要腥味化合物,还增加了花香味;金银花除腥工艺的最佳条件:4wt%金银花粉、加热温度55 ℃,加热时间60 min。该研究为羊栖菜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以云南保山小粒咖啡豆为对象,根据国家标准,测定生、熟咖啡豆的营养成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咖啡精油的工艺参数;测定生、熟咖啡精油理化指标,并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分析生、熟咖啡精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经烘焙处理后,熟咖啡豆中水分、水浸出物、咖啡因、总糖、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与生咖啡豆中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临界CO2萃取生咖啡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4 ℃,萃取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精油萃取得率为13.98%。烘焙处理前后,咖啡精油各常规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且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通过GC-FID分别检测到15和16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为主要脂肪酸,烘焙对咖啡豆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但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烘焙对咖啡豆及咖啡精油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云南地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59.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将太平洋牡蛎分别暴露在阿特拉津质量浓度为10μg/L和100μg/L的海水中,研究阿特拉津在太平洋牡蛎体内的蓄积特征、组织分布和消除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暴露质量浓度下,各组织中阿特拉津含量在3~7 d达到平衡,半衰期为0.20~0.32 d,生物富集系数为1.68~3.46 mL/g,鳃和内脏团是太平洋牡蛎的主要蓄积靶组织,而闭壳肌中阿特拉津含量最低。太平洋牡蛎对阿特拉津的消除能力随暴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各组织中阿特拉津的含量随净化时间呈指数下降,净化1 d后的消除率为90.1%~97.1%,其主要代谢途径推测为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该研究从24份浓酱兼香型白酒二轮次出池酒醅筛选出正丙醇含量高、中、低酒醅样品,对其理化指标进行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冗余分析(RDA)探讨正丙醇产量与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结果表明,3份酒醅样品水分、总酸、还原糖以及氨基酸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共检出16个微生物属(3个细菌属,13个真菌属),其中,共有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1%),共有优势真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相对丰度>1%)。RDA结果表明,酒醅的水分、氨基酸态氮、总酸、乳杆菌属、曲霉属、伊萨酵母属、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毕赤酵母属(Pichia)与正丙醇产出呈负相关,还原糖、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与正丙醇产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