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80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7篇 |
综合类 | 36篇 |
化学工业 | 131篇 |
金属工艺 | 255篇 |
机械仪表 | 39篇 |
建筑科学 | 64篇 |
矿业工程 | 17篇 |
能源动力 | 27篇 |
轻工业 | 129篇 |
水利工程 | 6篇 |
石油天然气 | 324篇 |
武器工业 | 13篇 |
无线电 | 1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9篇 |
冶金工业 | 2327篇 |
原子能技术 | 26篇 |
自动化技术 | 79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43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125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86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49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53篇 |
1979年 | 38篇 |
1978年 | 34篇 |
1977年 | 34篇 |
1976年 | 25篇 |
1975年 | 39篇 |
1974年 | 32篇 |
1973年 | 27篇 |
1972年 | 26篇 |
1971年 | 79篇 |
1970年 | 38篇 |
1969年 | 24篇 |
1968年 | 32篇 |
1965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氰化镀铜、暗镍在深孔及复杂铁件上施镀时,由于深镀能力不能达到理想要求,需另加化学镀铜。SF-200深孔纳米镍预镀工艺是一种在铁件上进行的深孔镀镍工艺,它集纳米技术、电镀技术和化学镀技术于一体,具有极佳的深镀能力。其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为:硫酸镍30g/L,硫酸钾30g/L,氢氧化钾35g/L,醋酸钠20g/L,氨水20mL/L,SF-200A添加剂65mL/L,SF-200B添加剂65mL/L,pH8~14,温度45~55°C,电流密度0.5~20.0A/dm2,时间1~5min。在电镀过程中,部分添加剂分解和还原所产生的杂质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过滤的方式除去,镀液非常稳定,长期运行不需要大处理。镀液呈弱碱性,前处理要求不高,而且结合力极佳。 相似文献
82.
Jean Noël Yankwa Djobo Dietmar Steph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2022,105(5):3226-3237
This work aim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inder resulting from the reaction of phosphoric acid and volcanic ash on its final characteristics. Six initial compositions of volcanic ash phosphate geopolymer with molar ratios Fe/P of 0.27, 0.5, 0.54, 0.81, 1, and 1.5 were designed by adding various dosages of phosphoric acid to volcanic as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ening time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molar ratios Fe/P. An excess of phosphoric acid leads to an unstable binder that is partially destroyed with the aging of the binder. The volcanic ash phosphate geopolymer with molar ratios of Fe/P = 0.5–0.54 has the optimum compressive strength (49–53 MPa at 90 days), the lowest water absorption (8.8-9.5 wt.%) as well as porosity (18–19.6 vol.%). The main binder is a porous phase of ferro-silico-aluminophosphate. Secondary phase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some mixes including ferro-aluminophosphate and magnesium phosphate.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舟骨瓣移位术治疗Ⅲ型距骨颈骨折及对并发症防治的效果。方法Marti-Weber分型Ⅲ型的距骨颈骨折患者46例,按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舟骨瓣组28例,采用舟骨瓣移位术治疗;内固定组18例,采用"BIOFIX"可吸收螺钉和固定棒(芬兰)行内固定治疗。随访1~3年,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治疗总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骨瓣移位术与可吸收内固定术在Ⅲ型距骨颈骨折治疗效果和对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前者适用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84.
85.
饶阳凹陷留楚区块大多数井为大斜度长裸眼定向井,井身剖面为"直-增-稳"三段制、双或多靶点定向井,井身结构为二开井,井斜角在48°~56°之间,水平位移为1 000~1 597 m,裸眼段长达3 000~3 500 m,井壁不稳定,钻井难度及风险大。通过优化钻井液工艺技术,应用加有组合润滑防卡剂、防塌剂以及抗温降滤失剂和有机硅的聚磺润滑防塌钻井液,较好地满足了安全钻井要求。与该区块同类型未使用该技术的井相比,完成的15口长裸眼大斜度定向井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37.3%,建井周期缩短了32.6%,完井电测时间缩短了60.7%,传统电缆测井完成率为93.3%,其中有7口井实现完井电测一次成功,平均井径扩大率小于10%,特别是楚29-87X井等7口井平均井径扩大率控制在6%以内。 相似文献
86.
87.
No Author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6,6(3):67-67
<正> 由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与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腐蚀电化学微机应用软件学习讨论会于1986年8月18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举行。会议采取课堂讲授、讨论和上机实习的方式。宋诗哲副教授编写了讲义并任主讲,曹楚南研究员也讲授了部份内容。学员们交流了各单位的微机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8.
No Author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6,6(4):281-281
<正> 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所二部、厦门大学、国家海洋三所和中船公司725所厦门站等四个单位联合发起并经厦门市科委、科协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批准,“厦门市腐蚀与防护工程学会”于1986年11月29日在挂靠单位——中科院物构所二部召开了成立大会。参加学会的首批会员有四十个单位近二百名。 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教授致开幕词,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主任刘翔声代表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致祝词,厦门市科委、科协、上海金属腐蚀与防护中心、浙江省腐蚀学会、萍乡防腐学会、三明市无线电二厂和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以及厦门市造船学会、机械学会及物构所二部等单位领导到会并讲话祝贺。大会还收到了上海、陕西、安徽、山东、杨州、太原、武汉、青岛等省、市学会和表面保护、腐蚀电化学、海水、工业水、生物等专业委 相似文献
89.
波形分类方法在松辽盆地火山岩相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松辽盆地SP地区营城组上部旋回火山岩为例,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波形分类计算,采用时窗、振幅、频率和相位参数进行训练,经过30次迭代计算,划分了15种模型道。由计算得到的地震相图可观察到地震波形呈块状或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与地质背景相吻合。然后遵循岩相命名原则,根据钻井岩相标定单井火山岩相并进行岩相平面预测。预测的火山岩相分布规律与钻井岩相统计规律一致。此岩相预测结果应用于SP地区火山岩气藏开发井网部署,取得了较好效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火山岩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在多年录井实践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M 3井下技术套管后循环钻井液时发生的井漏为典型实例,系统分析研究了钻井液静液压力、正常钻进时环空压耗、套管外循环钻井液时环空压耗等求解公式和方法,求证出在套管外循环钻井液时,由于环空较小,较大的钻井液排量产生了较大的环空压耗,是导致井漏的主要原因。就如何借助综合录井实时采集参数多、智能化等优势,实时监控、预测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实时计算出不同钻井液排量下的环空压耗,实时预测发生井漏的最小钻井液排量等,提出相应解决思路。由此得出的结论表明,充分利用好工程录井技术,可减少井漏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