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777篇 |
免费 | 13693篇 |
国内免费 | 594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055篇 |
技术理论 | 12篇 |
综合类 | 8774篇 |
化学工业 | 27435篇 |
金属工艺 | 10122篇 |
机械仪表 | 10379篇 |
建筑科学 | 9908篇 |
矿业工程 | 4005篇 |
能源动力 | 3798篇 |
轻工业 | 9530篇 |
水利工程 | 3180篇 |
石油天然气 | 9625篇 |
武器工业 | 1058篇 |
无线电 | 1785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6982篇 |
冶金工业 | 11113篇 |
原子能技术 | 4985篇 |
自动化技术 | 196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76篇 |
2023年 | 2569篇 |
2022年 | 4817篇 |
2021年 | 6344篇 |
2020年 | 4816篇 |
2019年 | 4111篇 |
2018年 | 5261篇 |
2017年 | 5708篇 |
2016年 | 5278篇 |
2015年 | 5758篇 |
2014年 | 7372篇 |
2013年 | 8976篇 |
2012年 | 9592篇 |
2011年 | 10282篇 |
2010年 | 8731篇 |
2009年 | 8541篇 |
2008年 | 8406篇 |
2007年 | 7905篇 |
2006年 | 7309篇 |
2005年 | 6246篇 |
2004年 | 4778篇 |
2003年 | 4699篇 |
2002年 | 4742篇 |
2001年 | 4320篇 |
2000年 | 3743篇 |
1999年 | 3314篇 |
1998年 | 2624篇 |
1997年 | 2210篇 |
1996年 | 1974篇 |
1995年 | 1739篇 |
1994年 | 1468篇 |
1993年 | 1242篇 |
1992年 | 1218篇 |
1991年 | 1074篇 |
1990年 | 1090篇 |
1989年 | 1010篇 |
1988年 | 897篇 |
1987年 | 842篇 |
1986年 | 767篇 |
1985年 | 716篇 |
1984年 | 703篇 |
1981年 | 668篇 |
1979年 | 737篇 |
1978年 | 777篇 |
1977年 | 740篇 |
1976年 | 755篇 |
1975年 | 713篇 |
1974年 | 719篇 |
1973年 | 724篇 |
1972年 | 70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针对片上光电混合互连网络(hybrid optoelect ronic network-on-chip,HONoC)拥 塞控制与自适应能力差、无法实现光电联合仿真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可重构阵列处理器 的自适应光电混合互连分流结构,在此结构上设计了自适应分流路由算法与一种低损耗无阻 塞的5端口光路由器,并搭建了基于System verilog与Verilog的光电混合互连功能仿真与 性能统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边缘节点阻塞的情况下所设计的路由算法避免拥塞能力平 均提升了17.5%,光路由器所需交叉波导与微环谐振器数量大幅减少,平均光路由器级插入 损耗仅为0.522 dB,所设计的光电混合互连性能统计模型具有支持 设计拓扑、结构和路由策 略等功能,并且可以对资源使用、功耗开销、插入损耗等性能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93.
994.
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在边缘区域的像素呈现较强交互干扰,缺少必要区分过程,导致增强后的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视觉效果差、抗噪性能差、增强效率低。提出基于聚类分割的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模糊增强方法,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聚类分割处理,对边缘区域特殊及弱小交互目标分割,进一步区分交互区域的干扰,缩短后期增强所用的时间。采用中值滤波方法去除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中存在的噪声,结合Sobel算子和二阶微分算子的拉普拉斯算子对去噪后的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进行锐化处理,通过图像去噪和图像锐化实现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的模糊增强。仿真实验可知,所提方法进行交互式遥感热红外图像模糊增强所获取的图像清晰度较高、抗噪性能较佳、增强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提出一种基于光脉冲注入条件下半导体激光器腔 内交叉增益调制(XGM)效应的超宽带(UWB)信号产生方案,通过一个增益开关激光器(ML)、 一个半导体激光器(SL)和一个光带通滤波器(OBPF),在平衡探 测器(BPD)端口直接检测输出重复频率为2.5GHz的UWB一阶微分(Mo nocycle)和二阶微分(Doublet)信号, 而且通过引入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还可对产生的UWB信号实现开关键控(OOK)。 对所提系统 进行了全面的系统仿真分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现了上述各种条件的UWB信号产生,并 实现了UWB信 号的40km光纤传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获得的UWB信号的频 谱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定制的EIRP标准吻合,同时经过调制的 UWB信号的波形经40km光纤传输之后基本保持不变。为了证明本文方 法产生的UWB信号的重复变化特点,还产生了频率为3.75GHz的UWB信 号。 相似文献
998.
999.
Jie Hu Guangming Liang Qin Yu Kun Yang Xiaofeng Lu 《Digital Communications & Networks》2022,8(3):303-313
Activat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 in Radio-Frequency (RF) to provide on-demand energy supply to widely deployed Internet of Everything devices is a key to the next-generation energy self-sustainable 6G network. However, 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SWIPT) in the same RF bands is challenging. The majority of previous studies compared SWIPT performance to Gaussian signaling with an infinite alphabet, which is impossible to implement in any realis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contrast, we study the SWIPT system in a well-known Nakagami-m wireless fading channel using practical modulation techniques with finite alphabet. The attainable rate-energy-reliability tradeoff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tionale are revealed for fixed modulation schemes. Furthermore, an adaptive modulation-based transceiver is provided for further expanding the attainable rate-energy-reliability region based on various SWIPT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The modulation switching thresholds and transmit power allocation at the SWIPT transmitter and the power splitting ratios at the SWIPT receiver are jointly optimized to maximize the attainable spectrum efficiency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transfer while satisfying the WPT requirement and the instantaneous and average BER constraints.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WIPT performance of various fixed modulation schemes in different fading conditions. The advantage of the adaptive modulation-based SWIPT transceiver is validated. 相似文献
1000.
由于移动源污染遥感监测受到复杂外部环境影响,难以通过传统统计方法建立车辆行驶工况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相关性模型,为此开展了基于移动源遥感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排放预测的研究。首先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排除与移动源污染物主要排放气体CO、HC、NO气体浓度无相关性的因素;其次使用Lasso算法确定各成分的关键影响因子,并采用神经网络构建污染物排放预测模型;最后在测试集上验证该模型用于移动源污染排放主要成分预测的有效性。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基于特征筛选的移动源污染排放数据预测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降低城市移动源污染排放检测成本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