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95篇 |
免费 | 1097篇 |
国内免费 | 51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48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848篇 |
化学工业 | 2112篇 |
金属工艺 | 969篇 |
机械仪表 | 897篇 |
建筑科学 | 880篇 |
矿业工程 | 359篇 |
能源动力 | 402篇 |
轻工业 | 683篇 |
水利工程 | 243篇 |
石油天然气 | 896篇 |
武器工业 | 99篇 |
无线电 | 127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36篇 |
冶金工业 | 764篇 |
原子能技术 | 140篇 |
自动化技术 | 15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48篇 |
2022年 | 400篇 |
2021年 | 529篇 |
2020年 | 395篇 |
2019年 | 328篇 |
2018年 | 387篇 |
2017年 | 383篇 |
2016年 | 362篇 |
2015年 | 463篇 |
2014年 | 556篇 |
2013年 | 748篇 |
2012年 | 712篇 |
2011年 | 824篇 |
2010年 | 737篇 |
2009年 | 719篇 |
2008年 | 730篇 |
2007年 | 716篇 |
2006年 | 678篇 |
2005年 | 621篇 |
2004年 | 402篇 |
2003年 | 340篇 |
2002年 | 390篇 |
2001年 | 341篇 |
2000年 | 330篇 |
1999年 | 403篇 |
1998年 | 326篇 |
1997年 | 267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194篇 |
1994年 | 145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91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γ能谱分析法作元件破损实时监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用γ能谱分析法反应堆燃料元件破损实时监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干扰监测的主要因素为由^19O和^16N产生的γ光子,活化腐蚀产物的γ辐射,湮灭辐射以及NaI探测器周围铅屏蔽上由高能γ产生的PbX射线,在一座压水反应堆的两次故障排除工作中,作者利用上述分析结果,对实时监测中产生的异常情况作了正确分析,并正确报判断了反应堆内元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2.
高靶材利用率的新型磁控溅射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大型薄膜连续生产线中 ,其生产效率主要受以下两因数的影响 :溅射器的沉积速率和靶材的使用周期。本实验研制了一种圆筒形靶材绕溅射器中心轴线匀速旋转 ,并且与溅射器之间用螺丝固定连接的新型磁控溅射器。论述了新型溅射器的结构与组成 ,并给出实验结果与结论。其具有靶材利用率高、使用周期长、换靶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在反应溅射时避免在靶面上的形成介质层 ,提高了溅射过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3.
994.
为选择合适的砂型厚度,提高铸件成品率,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了33#锆刚玉熔体的冷却过程,分析了SiO2砂型厚度(分别为30、40、50 mm)对冷却过程中铸件传导热通量分布和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SiO2砂型热导率小,不利于铸件表面的快速冷却;铸件中心截面上角部热通量大,冷却速度大,中心附近区域热通量小,冷却速度小。2)砂型厚度增加,铸件的最大热通量减小,冷却速度减小,而最大热通量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减小不同部位冷却速度差别;但厚度继续增加不能显著改善冷却速度不均现象,反而导致砂型工段成本增加和劳动强度显著增大,因此砂型厚度以40 mm为宜。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Cheng-Jie Li Jin Hu Ge Gao Jia-Hao Chen Cheng-Shuang Wang Hong Zhou Guangxu Chen Peng Qu Peng Lin Wei-Wei Zha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3,33(8):2211277
Incorporating biomolecules int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as exoskeletons to form biomolecules-MOFs biohybrid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as an emerging class of advanced materials. Organic devices have been shown as powerful platforms for next-generation bioelectronics, such as wearable biosensors, tissue engineering constructs, and neural interfaces. Herein, biomolecules-incorporated MOFs as innovative gating module is realiz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biocatalytic precipitation (BCP)-orien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embedded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90 (HRP@ZIF-90)/CdIn2S4 gated organic photo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 under light illumination. In connection to a sandwich immunocomplexing targeting the model analyte human IgG, the IgG-dependent generation of H2O2 and the tandem HRP-triggered BCP reaction can cause the in situ blocking of the pore network of ZIF-90, leading to variant gating effect with corresponding responses of the device. This representative biodetection achieved good analytical performance with a wide linear range and a low detection limit of 100 fg mL−1. In the view of the plentiful biomolecule-MOF complexes and their potential interactions with organic systems, this study provide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for the generic development of biomolecules-MOFs-gated electronics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