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57篇 |
免费 | 1785篇 |
国内免费 | 107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55篇 |
综合类 | 1667篇 |
化学工业 | 1921篇 |
金属工艺 | 885篇 |
机械仪表 | 1122篇 |
建筑科学 | 1117篇 |
矿业工程 | 505篇 |
能源动力 | 374篇 |
轻工业 | 1666篇 |
水利工程 | 472篇 |
石油天然气 | 495篇 |
武器工业 | 268篇 |
无线电 | 166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40篇 |
冶金工业 | 569篇 |
原子能技术 | 175篇 |
自动化技术 | 2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53篇 |
2022年 | 601篇 |
2021年 | 713篇 |
2020年 | 533篇 |
2019年 | 324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471篇 |
2016年 | 413篇 |
2015年 | 673篇 |
2014年 | 844篇 |
2013年 | 956篇 |
2012年 | 1218篇 |
2011年 | 1278篇 |
2010年 | 1205篇 |
2009年 | 1205篇 |
2008年 | 1175篇 |
2007年 | 1279篇 |
2006年 | 982篇 |
2005年 | 805篇 |
2004年 | 589篇 |
2003年 | 377篇 |
2002年 | 339篇 |
2001年 | 318篇 |
2000年 | 262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黄骅坳陷孔店南区低熟油伴生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孔店南区低熟原油及其伴生气进行了饱和烃色-质分析、天然气组分分析和气体组分的碳、氢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气甲、乙、丙烷的组分含量分别在37.99%~68.89%、1.82%~6.01%和0.83%~3.43%之间,甲、乙、丙烷和正丁烷的1δ3C值分别在-45.8‰~-40.8‰-、27.6‰~-25.3‰-、29.2‰~-26.9‰和-28.9‰~-27.7‰之间,甲、乙、丙烷的δD值分别在-254‰~-202‰-、204‰~-180‰-、208‰~-178‰之间;3个样品乙烷、丙烷和正丁烷的1δ3C值均发生了倒转,即1δ3C2>1δ3C3>1δ3CnC4,1个样品甲、乙、丙烷氢同位素组成也发生了倒转,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其为低成熟油[OEP>1.22,T s/(Ts+Tm)<0.30,20S/(20S+20R)C29甾烷<0.28]。结合该区油气生成的地质背景特征,认为所研究低熟油伴生气为本区低成熟烃源岩(下第三系孔店组二段)所生天然气与成熟烃源岩(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所生天然气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103.
104.
将影响分层注水效果的井控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连通率、原油粘度、月产油量、含水率、连通油井数、分注的分段数作为输入参数,将评价分层注水效果好坏的无因次增油量作为输出参数,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层注水效果预测模型。选用油田实施井例建立了支持向量机的学习样本和检验样本,使用支持向量机的回归训练算法对学习样本进行学习训练,然后对检验样本进行预测运算,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与油藏数值模拟法和BP神经网络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支持向量机方法的预测精度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可以用来预测分层注水的效果,指导油田进行分层注水选井工作。 相似文献
105.
简化模型带来的模型失配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是导致轨迹跟踪误差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无人履带车辆,其复杂的物理特性和工作环境更放大了两大因素的不利影响。针对该问题,将基于模型和基于数据的控制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结合无模型自适应控制补偿的双侧独立电驱动无人履带车辆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在平衡建模准确度和求解耗时的基础上,利用模型预测控制进行前馈求解。针对模型预测控制中简化模型与车辆实际模型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基于动态跟踪效果构建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补偿,即利用车辆实际轨迹与模型预测所得轨迹之间的误差,对模型预测控制求解的两侧履带速度控制量进行实时修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系统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高动态环境下双侧独立电驱动无人履带车辆轨迹跟踪控制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爆炸瞬态温度场作用下聚脲抗爆涂层的灼烧损伤特性,针对不同厚度(1 mm、4 mm和6 mm)的聚脲材料涂覆胶囊式储液容器进行近距爆炸条件下的实验测试。通过爆炸实验获得了聚脲涂层遭受爆炸瞬态高温灼烧后的宏-微观损伤特性,并结合比色测温技术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爆炸温度场对聚脲材料的灼伤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实验条件下,钝化黑索今(RDX)爆炸温度最大值约为3792 K,大于聚脲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231.2℃)。灼烧现象主要发生在聚脲材料表层,当表层与内部孔洞之间薄层被贯穿破坏时,爆轰产物进入材料内部孔洞导致聚脲的灼烧深度明显增加,并形成斑点状的灼烧外层。聚脲的灼烧程度与爆轰产物密度、爆轰产物沿聚脲层厚度方向传播速度正相关,爆轰产物作用于聚脲层的单位面积质量达到0.0195 g·cm-2时发生灼烧,且热传导是造成聚脲发生热分解的主要原因。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工程防护评估及抗爆聚脲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干混法和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分别制备了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胺盐(HATO)和高氯酸铵(AP)的混合物和复合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国军标方法分析了HATO、AP、HATO+AP混合物以及HATO-AP复合物的微观形貌和机械感度,并试验对比了它们的点火和燃烧压力特性,结合热重-质谱(TG-MS)分析结果讨论了HATO-AP复合物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HATO-AP复合物中可能存在HATO和AP共晶、混晶或者相互包覆的情况,使其机械感度相比HATO+AP混合物大幅降低。HATO的燃烧压力峰值和压力上升速率均远高于AP,而HATO-AP复合物能够消除AP的不利影响,使其燃烧压力峰值比HATO提高17.3%。由于HATO-AP复合物实现了2种材料在更小的微观尺度上良好接触,复合物中HATO与AP两分子趋向于直接反应,反应过程中N元素可能直接通过反应生成NH3、HCN、NO或者其它NOx,而反应过程不再有N2生成,复合物反应历程的改变可能导致其具有不同的燃烧压力特性。 相似文献
108.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距及采油井井距的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合理井网井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的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的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的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的环形井网,当环距为200 m时,最优采油井井距分别为300 m和250 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Nd:GGG激光晶体圆盘在热容运行模式下的温度场分布及变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物理模型进行了分析.从热传导微分方程出发,通过格林函数法求得激光器工作、冷却阶段晶体内部温度场的解析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数值计算了矩形LD光斑尺寸3 cm,泵浦功率8100 W、脉冲频率500 Hz、脉冲宽度0.2 ms条件下泵浦4 s后圆盘的温度场以及变化曲线,得到4 s末的最大应力已经达到晶体断裂极限的47%.采用280 K、290 K的温度分别对圆盘进行背面冷却时,需要60~70 s左右的冷却时间;当采用280 K对圆盘进行背面和侧面同时冷却时,冷却时间缩短到30 s左右. 相似文献
110.
为解决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油源争议问题,选择该油田主体区TK772井原油,对原油和沥青质温和氧化产物包裹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包裹烃具有正构烷烃偶碳优势、姥植比低、C29藿烷/C30藿烷低、C35藿烷/C34藿烷低、成熟度低、Ts/(Ts+Tm)高和伽马蜡烷指数高等特点,说明其母源形成于局限台地、高盐度、强还原、水体分层的蒸发岩环境,代表了塔河油田最早期充注原油的特征。而TK772井原油的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则与沥青质包裹烃明显不同,反映其母源形成于水体开阔、盐度较低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代表了塔河油田主体区多数原油的特征。根据这些新的地球化学证据,结合前人关于塔北地区烃源岩分布与沉积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塔河油田存在3期成藏,第一期是寒武系台内凹陷蒸发岩烃源岩的贡献,第二期是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贡献,第三期是塔河外围晚期高熟轻质油充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