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3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8篇 |
综合类 | 58篇 |
化学工业 | 261篇 |
金属工艺 | 67篇 |
机械仪表 | 65篇 |
建筑科学 | 61篇 |
矿业工程 | 33篇 |
能源动力 | 26篇 |
轻工业 | 222篇 |
水利工程 | 24篇 |
石油天然气 | 63篇 |
武器工业 | 5篇 |
无线电 | 13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3篇 |
冶金工业 | 38篇 |
原子能技术 | 18篇 |
自动化技术 | 1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LED静电损伤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光二极管(LED)的可靠性问题,将抗静电测试与高温老化实验结合,将蓝绿色发光材料制成的二极管分组,测试其经过老化过程后的光色参数变化。实验数据表明,蓝绿色LED裸片与封装样品老化过程中的衰减趋势有一定差异,老化程度与封装材料和发光材料的搭配方式有关。对于未被静电损伤的芯片,经过老化过程后,并没有出现静电损伤被放大导致功能性失效的现象,静电对其参数衰减无明显影响,与单一的老化实验趋势相似。对于经过静电击打后出现异常,无法正常发光的芯片,高温老化实验产生了使其迅速损坏和复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文章梳理了《无线电规则》和美国联邦法规之卫星通信中关于功率通量密度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对比国际电信联盟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不同频段的具体规定,掌握功率通量密度相关规则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对象。结合典型的非静止轨道星座系统,分析相关操作者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以促进我国空间业务系统与美国相关系统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15.
用常规氧化物固溶法制备了(Na0.520+xK0.480)0.915Li0.085NbO3(x=0~0.025)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过量Na的掺杂量对其烧结温度、微观结构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Na掺杂在烧结过程中促进液相的产生,导致样品烧结温度显著降低。室温下样品均为四方结构。随x的增加,样品的斜方-四方相变温度tO-T趋向低温。当x从0.010增大到0.025时,Qm从131提高到238,tanδ和d33分别从0.034和125pC/N下降至0.012和105pC/N,表明过量Na实际上起到了"硬性掺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丝瓜籽为原料,对丝瓜籽油的不同提取工艺和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溶剂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选用石油醚(b.p.60~90℃),提取时间为3 h,料液比为1:8(g:mL),提取温度为60℃,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率为17.93%.超声波辅助法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选用石油醚.超声时间为40min,超声功率为120 W,料液比为1:12(g:mL),超声温度为50℃,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率为18.76%.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丝瓜籽油提取率高于溶剂提取法的提取率,并且比溶剂法提取的温度低、时间短,是一种短时高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物轻油中酚类提取物对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废料微波裂解制备的生物轻油为原料,采用酸碱-有机溶剂萃取法制酚类提取物作为生物柴油抗氧化剂.结果表明,酸碱-有机溶剂萃取法可以有效地将生物轻油中的酚类抗氧化物质提取出来,且生物轻油中的酚类提取物对生物柴油显示出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油溶性,0.1%的添加量就可以使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达到EN 14112-2003标准.通过与TBHQ、BHT、BHA、抗坏血酸抗氧化性对比实验显示,从生物轻油中提取的酚类物质对生物柴油具有不逊于传统化学合成的油脂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Yingxin Pei Shasha Wang Wenwen Wang Yonghui Zhou Huanhuan Zh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2013,16(1):38-4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from the flowers of Rosa chinensis Jacq.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different polar solvent extracts were assayed by a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cavenging experiment. The extract with the strongest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cavenging capacity was further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is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was assayed by a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cavenging experiment and ascorbic acid was chosen as the positive control. The ethyl acetate fraction had the strongest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cavenging activity. Ten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represented as: 3,4,8,9,10-pentahydroxydibenzo[b,d]pyran-6-one (1), quercetin (2), kaempferol (3), 3,5,7,4′-tetrahydroxy-8-methoxy-flavone (4), isoquercetrin (5), kampferol 3-O-β-D-glucoside (6), tiliroside (7), kampferol 3-O-(6′′-galloyl)-β-D-glucoside (8), kampferol 3-O-(2′′,6′′-digalloyl)-β-D-glucoside (9), quercetin 3-O-(2′′,6′′-digalloyl)-β-D-glucoside (10). The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scavenging capacity for these compound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as follows: 10 > 9 > 1 ≈ 8 > 5 > ascorbic acid ≈ 2 > 6 > 7 > 3 > 4. Compounds 1, 8, 9, and 10 have the stronger antioxidant activit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se compounds might be influenced by the number and position of hydroxyl groups in their aromatic rings.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