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8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3篇 |
综合类 | 156篇 |
化学工业 | 276篇 |
金属工艺 | 117篇 |
机械仪表 | 89篇 |
建筑科学 | 93篇 |
矿业工程 | 34篇 |
能源动力 | 50篇 |
轻工业 | 126篇 |
水利工程 | 38篇 |
石油天然气 | 65篇 |
武器工业 | 15篇 |
无线电 | 15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45篇 |
冶金工业 | 68篇 |
原子能技术 | 52篇 |
自动化技术 | 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ZrO2/SiO2双层膜膜间渗透行为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溶胶-凝胶技术,采用提拉镀膜法在K9玻璃基片上镀制了ZrO2/SiO2双层膜和SiO2/ZrO2双层膜,研究了这两种膜层之间的渗透问题。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量了薄膜的成分随深度方向的变化,用反射式椭偏仪对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模拟与验证。结果表明,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得的实验结果建立的椭偏模型,模拟出来的椭偏曲线和用椭偏仪测量出来的椭偏曲线十分吻合;对于ZrO2/SiO2双层薄膜,膜层间的渗透情况不是很严重,在薄膜界面处薄膜的成分比变化非常明显,到达一定深度后薄膜的成分不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SiO2/ZrO2双层膜膜层界面间的渗透十分严重,渗透层的深度比较大,底层几乎发生了完全渗透。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体光栅的可调谐线型腔双波长掺镱光纤激光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论述了均匀加宽增益介质中利用净增益均衡原理同时输出双波长激光的可行性,使得双波长各自的损耗等于增益,抑制模式竞争,便可实现双波长输出。验证了上述原理,搭建的线型腔双波长掺镱光纤(YDF)激光器室温下可以实现单波长输出和双波长输出两种运转状态。单波长或者双波长输出时,转动体光栅角度,利用其分光谱和选波长的特性,均可使得波长分别在1013~1078nm的范围内调谐。双波长同时输出时,其线宽分别约为0.012和0.020nm,最大和最小波长间隔约为65.00和1.04nm。双波长间隔较小时,双波长对彼此的抑制影响较间隔大时更为明显。双波长输出功率均衡稳定,最大输出功率可达40.7mW。输出双波长时,该激光器可用于光子混频和拍频产生太赫兹辐射;输出单波长时,由于其波长可调谐的特性,该激光器可用作光学相干层析(OCT)的调谐光源。 相似文献
14.
Yao Zu Liao Veronica Strong Yue Wang Xin‐Gui Li Xia Wang Richard B. Kaner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2,22(4):726-735
Blue light‐emitting oligotriphenylene nanofibers are synthesized by oxidizing triphenylene using ferric chloride. By adjusting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the acid used, and the temperature employed, the average diameter and length of the nanofibers can be readily tuned from 50 to 200 nm and 0.5 to 5 μm, respectively.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rmal stability, and fluorescence of oligotriphenylene, along with a proposed nanofiber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presented. Both oligotriphenylene nanofiber dispersions and oligotriphenylene/polysulfone composite films are developed as fluorescent sensors for detecting traces of nitro‐based explosives including nitromethane, nitrobenzene, and 2,4,6‐trinitrophenol, as well as an electron‐deficient metal ion, Fe(III). The sensors exhibit much better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sensors, with detection limits down to 1.0 nm with a detection range covering ~4 orders of magnitude.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of the fluorescent sensors is also dis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统计分析的数据链电磁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无人机数据链在零均值和非零均值电磁干扰环境条件下的电磁兼容性概率函数的研究,检验系统在给定信号条件下的电磁兼容性概率,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无人机数据链电磁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总体性能检测或环境适应性分析的角度考虑,利用具有可比性的传统误码率分析方法的验证及其取得的一致性结论,清晰地表明该统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