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14篇 |
建筑科学 | 17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5篇 |
轻工业 | 3篇 |
水利工程 | 36篇 |
无线电 | 1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 |
冶金工业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苏州河河口水闸采用水下卧倒门,运行时门顶溢流。闸门门顶溢流是典型的湍流流动问题,局部流速大,且流态复杂,对河床的冲刷能力大。采用解析计算、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对照的方法。对苏州河河口水闸的消能防冲水动力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揭示不同工况下水闸运行对上下游河床的冲刷及工程区的局部流动规律,研究最大流速及其出现位置,确定消能防冲的保护范围,进而为水闸工程设计及工程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63.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国建筑物补强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建筑物补强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几种典型的补强方法(如增大截面法、改变受力体系补强法、预应力补强法、外包钢补强法、外粘钢板补强法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补强法等)的工作机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其技术与经济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了为选择合理补强方案可使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4.
混凝土坝地震响应分析是坝工安全评估的关键一步。坝与基岩动力相互作用对混凝土坝地震响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可考虑坝与基岩动力相互作用影响的数值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给出了分析混凝土坝–基岩系统地震响应的时域有限元法。在时域有限元分析中,地震波的输入以及地基辐射阻尼的模拟常常是2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基于柱面波动方程提出了能同时实现地震动输入和模拟地基辐射阻尼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有效,几个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最后,对混凝土重力坝地震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限地基辐射阻尼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5.
目前,海上风电支撑结构一般设计成半柔性结构,为避开风机叶轮激振频率,风电支撑结构第一自振频率处于1倍和3倍的风轮激振频率之内,所以要求设计时能够准确计算风电支撑结构的第一自振频率,避免由共振而带来严重破坏。但海上风机自振频率受整体结构形式、地质环境条件、土-结构相互作用、水附加质量等影响,采用简单模型很难准确得到。为此,本文针对海上风电单桩结构,基于ABAQUS软件建立了整体有限元模型。土体采用有限元-无限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模拟、桩-土之间采用接触单元、考虑水附加质量的影响,计算结构的第一自振频率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采用三维有限模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能够较准确计算海上风电结构第一自振频率,为风电结构设计提供更可靠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66.
在我国城市化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中,小产权房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分析认为小产权房治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治理机制不健全,从完善立法、增强公众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治理组织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研究有助于促进小产权房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68.
手机带给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说2003年手机的主题是彩屏,2004年是彩铃,那么2005年则是手机电视,手机电视业务正成为移动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 相似文献
69.
70.
通过对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研究,发现建筑业研发投入不足且缺乏战略性、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创新阻力较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合作创新网络未普遍形成、缺乏国际化的技术标准与技术扩散战略指导等,是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未来5 年我国建筑业科技投入与产出、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等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包括构建中国建筑业科技政策研究的科学路径、改进和完善建筑业科技与创新政策、增进创新体系中相关方的合作伙伴关系、营造健康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环境、开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和建筑技术标准国际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