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综合类   10篇
金属工艺   38篇
机械仪表   9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13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重点介绍了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原位增强体的形成机制、增强机理和原位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研究热点问题并展望了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2.
中锰钢(含1.0%~1.8%C,5.0%~9.0%Mn,0.6%~1.5%Si)在铸态下即可得到无碳化物贝氏体相。在冷却的过程中,当冷却速度大于40℃/min时,室温组织为奥氏体与碳化物;当冷却速度小于20℃/min时,室温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珠光体、奥氏体与碳化物。无碳化物贝氏体主要是在624~200℃之间形成。在砂型中浇注壁厚大于15mm的铸件时,即可行到大量无碳化物贝氏体,该铸钢具有较佳的硬度,韧度与耐磨性。  相似文献   
43.
对传统莱氏体型高铬模具钢进行变质处理,使其在锻前的加热过程中网状共晶碳化物得到粒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锻前1100~1130℃下加热,不同截面尺寸的高铬钢均可获得良好的粒化组织;与同截面尺寸的锻钢件相比,具有更好的碳化物形态;碳、铬含量降低及截面尺寸的减少均有助于碳化物形态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4.
重点介绍了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原位增强体的形成机制、增强机理和原位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研究热点问题并展望了原位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5.
46.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原位合成了ZrC/Cu复合材料.利用DTA、XRD、FE-SEM等手段,研究了自蔓延高温合成ZrC/Cu复合材料的反应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u含量的增加,Cu-Zr-C体系的燃烧温度逐渐降低,且合成产物中ZrC颗粒尺寸亦随之减小,其形貌从不含Cu时的无规则的大块状转变为含30%(质量分数)Cu时的纳米级的小球状.ZrC/Cu复合材料中只有ZrC颗粒和Cu两相存在,并无Cu-Zr中间相形成.DTA热分析的结果显示反应起始于912℃时生成的Cu10Zr7中间亚稳相,然后在987℃生成CuZr2中间相,当温度达到1022℃,将会生成部分的ZrC,继续加热到1098℃,Cu开始熔化,最后温度为1232℃时,Zr与C发生剧烈反应从而合成大量的ZrC.  相似文献   
47.
热锻模具精密铸造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启川  方健儒  张瑞卿  夏振佳 《铸造》2002,51(7):408-410
叙述了陶瓷型精密铸造,热固性树脂砂型精密铸造和V法精密铸造工艺在铸热模具上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8.
铸态耐磨锰钢碳化物的团球化SCIEI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碳耐磨锰钢中的针、网状碳化物经Mg系变质剂变质处理后,在铸态下转变成团球状,且大量弥散地分布于奥氏体中。冲击韧性得到显著的提高,硬度也稍有提高。使该钢种不经热处理即可铸态使用,同时耐磨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9.
Cr-Ni-Mo铸造热作模具钢热机械疲劳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Cr—Ni—Mo铸造热作模具钢在应力控制下的热机械疲劳寿命、应力应变响应以及疲劳断裂特征。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的应力幅下,同相热机械疲劳寿命低于上限温度的等温疲劳寿命。疲劳过程中热作模具钢发生了循环软化和沿着拉伸方向的循环蠕变,热作模具钢的热机械疲劳裂纹往往穿晶萌生,沿晶扩展。  相似文献   
50.
利用MPx-2000型主轴盘销式磨损实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相对滑动速度对团球γ (Fe,Mn)3c共晶体增强奥氏体钢基自生复合材料(EAMc)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干摩擦磨损工况下,EAMc对G45钢摩擦系统的摩擦系数随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磨损率呈递增趋势,但始终远低于奥氏体中锰钢(单一奥氏体相);并且,随着相对滑动速度的提高,EAMC与中锰钢磨损量的差值呈递增趋势.通过对磨损表面和磨屑形貌的分析,发现EAMC在低载下主要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与剥层磨损;高载下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剥层磨损与氧化磨损.对偶件之间的粘着作用随相对滑动速度的提高而增加.运用临界转变温度理论与Archard磨损理论分析了相对滑动速度对EAMC摩擦学性能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