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离子液体镀铝的方法,在304不锈钢薄膜上电沉积不同厚度(12mm、38mm、48mm)的铝镀层,再经热处理,制备出成分位于FeAl、FeAl。、Fe。A1。相区的铁铝化合物。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检测铁铝化合物的形貌、...  相似文献   
22.
在不锈钢异型件上制备性能优良的阻氚层是其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综述了阻氚层的类型及其性能,介绍了不锈钢异型件上阻氚层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针对化学稳定性高、结构致密的FeAl/Al_2O_3复合阻氚层的制备,介绍了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室温熔盐电镀两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3.
铀锆合金粉体是粉末冶金法制备核反应堆用铀合金燃料的原料。采用氢化-去氢化法制备了铀锆合金粉末,用XRD及SEM进行了微观形貌的观察。结果显示,制粉前的预处理相当重要,直接影响铀锆合金的氢化性能;随着氢化-去氢化次数的增加,吸氢量随之增加,且活化10次后,吸氢量达到稳定值;在650℃下的去氢化处理后对粉体的XRD及SEM形貌观察表明,U-10%Zr(质量分数)粉体为单纯的?相,没有相的转变,随着氢化-去氢化次数的增加,中间颗粒的粒度(100~150?m)分布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4.
12~28mA/cm2范围内,采用AlCl3-EMIC(氯化1-甲基-3-乙基咪唑)熔盐电沉积法在18~40℃获得铝镀层,用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其织构与形貌。结果表明,铝镀层呈(200)晶面择优取向,其相对衍射峰强度随电流密度和沉积温度升高而减弱,随镀层厚度增加而增强。厚度为8μm时镀层择优取向最明显,其表面颗粒呈棱锥状均匀紧密排列。电流密度为12mA/cm2时,随温度升高镀层由(200)晶面择优取向转变为(200)和(222)晶面择优取向,其表面颗粒随之由较均匀的棱锥状转变为不规则的核桃仁状。讨论镀层织构形成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5.
热处理对不同基体表面镀铝相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热处理对不同钢铁基体表面镀铝相结构的影响。分别以Q235低碳钢,1Cr17铁素体不锈钢和201奥氏体不锈钢为基体,在摩尔比2∶1的酸性AlCl3-EMIC(1-甲基-3-乙基咪唑氯化物)室温熔盐中电沉积均匀致密的铝镀层,然后对试样在670℃下进行热处理,并用EDS,SEM和XRD等对热处理后的试样界面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试样经热处理后,镀层与基体之间均发生互扩散形成合金层。Q235表面合金层呈舌状形貌向基体生长,而1Cr17和201表面的合金层平直。Q235上内外合金层为FeAl和Fe2Al5,并以Fe2Al5为主;而1Cr17的内外合金层为含Cr的Fe2Al5和FeAl3相;201不锈钢经短时间热处理可保留纯Al层,30min后主要由含Cr,Ni,Mn的Fe2Al5和FeAl3相组成,也形成少量的FeAl2和FeAl相。  相似文献   
26.
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UO2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薄膜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利用反射光谱法测得了薄膜在400~1200nm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通过对反射图谱进行数据拟合,得出UO2薄膜在450~950nm波长范围内的折射率为2.1~2.65,消光系数约0.51,厚度为637nm。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杂质气体对钯柱氢氘排代性能的影响程度,利用快排代法考察了排代氢中添加CO,O2,CH4,CO2等气体后室温下钯柱氢氘排代效率的变化情况,并测量了钯表面O2,CO,CH4的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H2中仅加入10μL/L的CO,排代性能已显著下降,随CO含量的增加,排代性能随之显著降低,当CO含量增至3000μL/L时将几乎没有排代效果;O2的影响比CO弱,H2中含3000μL/L的O2时排代性能约下降20%;然而当H2中含3000μL/L的CO2时排代性能约下降3.2%;CH4的影响则相对可忽略。  相似文献   
28.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低指数Al3V表面的表面能,分析其稳定性;然后采用最稳定表面研究了Al3V表面的O吸附行为以及合金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终止于Al原子的(110)面是最稳定的表面。O原子倾向于吸附在(2×1)-(110)-Al表面桥位,且随着覆盖度增加,O吸附的稳定性增加。从DOS分析和O与表面各原子的间距可以推断,该表面在氧化的初始阶段发生Al的氧化和V的内氧化,氧化后有可能形成具有保护性的Al2O3膜。合金元素Ti和Cr均倾向于占据表面第2层V原子位,且都促进O原子在表面的吸附,但2者的作用机制不同,Ti与O相互作用较强,从而降低了Al与O的相互作用,在氧化过程中Ti与Al有可能同时氧化,从而形成Al和Ti的混合氧化物;Cr对于Al和O的相互作用有微弱的增强作用,使得O的吸附更加稳定,可能会促进Al的氧化,从而形成保护性的Al2O3。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Pd及其合金贮氚(T)老化后.~3He在材料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状态.利用XRD与TEM分别分析了贮T老化1.6和3.5 a的Pd粉,以及贮T老化41和295 d的Pd_(91.31)Y_(8.50)Ru_(0.19)合金膜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T老化使得Pd粉的XRD峰变宽且峰强降低,晶格发生畸变,同时,衍射峰略向低角度偏移,晶格发生膨胀,1.6和3.5 a老化后,晶格常数分别增加0.095%和0.11%;在老化41 d的Pd_(91.31)Y_(8.50)Ru_(0.19)合金膜中,观察到分布均匀、直径约为1 nm的He泡,同时存在高密度的位错及位错环,在老化295 d的样品中,He泡直径略微增加,达1.2-1.4 nm,且分布均匀,位错及位错环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0.
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电力清洁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清洁能源充分消纳、满足用户侧灵活接入需求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首先对新型储能在改善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储能模块交直流配电网应用场景、技术和经济优势;提出了新型交直流储能系统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支持多元化发展,提供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