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9篇 |
化学工业 | 11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45篇 |
武器工业 | 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42.
在25C加氢汽油介质中,将FeCI3-AI(i-Bu)3-Phen胶体催化剂的3组分分别以单、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成非水体系,考察了它们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AI(i-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与FeCI3的作用是胶粒的主要反应。Phen与Fe^2 络合有阻止Fe^2 被还原成更低价态(Fe^ ,Fe^0)的作用。适当过量的AI(i-Bu)3形成双电层,使催化剂胶粒稳定,同时将Fe^3 还原成Fe^2 。 相似文献
43.
桩西地区桩1和106等区块馆陶组疏松砂岩油藏出砂量大,地层亏空、漏失严重,采用水泥等常规堵剂封堵时驻留性差、易返吐、封堵成功率低,且风险较大。为了克服水泥类堵剂的不足,提高漏失层封堵效果,研究开发了一种缓凝时间长、触变能高的缓凝触变堵漏剂。实验结果表明该堵漏剂在45~100℃的范围内初凝时间大于5.6h,触变能大于9638Pa/s,其固化物恒温氧化4d后抗压强度大于16MPa。在桩106-22-X16等9口井封堵试验中使用该堵漏剂,封堵效果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4.
溶剂对丙烯酸十八酯聚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丙烯酸十八酯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和四氯乙烷4种有机溶剂中的聚合实验,探讨了影响聚合反应加和聚丙烯酸十八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丙烯酸十八酯的溶液聚合过程中,4种溶剂的链转移常数的顺序为: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四氯乙烷。4种溶剂对聚丙烯酸十八酯的溶解性质的影响不同,聚丙烯酸十八酯在三氯甲烷剂中最为松散,相对粘度最大,其链终止常数最小,在聚合过程中单聚物随转化率的升高,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最少。在高转化率情况下,聚丙烯酸十八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受溶剂的链转移作用影响,但在单体转化率大于30%的条件下,出现了Mn(甲苯)大于Mn(四氯乙烷)的反常现象,聚丙烯酸十八酯分子在甲苯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好于在四氯乙烷剂中的,凝胶效应对聚丙烯酸十八酯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超过了溶剂中链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46.
影响酸性铬冻胶成冻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乏酸条件下 (pH =3~ 5 )影响PAM /Cr(Ⅲ )冻胶形成的因素。冻胶形成用初冻时间 (运动粘度达到 2 0 0mm2 /s的时间 )和突破真空度BV(代表冻胶强度 )表征。根据铬 (Ⅲ )的多核羟桥络离子交联水溶液中PAM分子而成冻的机理 ,基于只有低水解度PAM才能形成酸性铬冻胶的事实 ,认为在乏酸条件下PAM的交联主要是通过酰胺基进行的。所用PAM的水解度为 8.2 8%,相对分子质量为 5 .1× 10 6。对于PAM/Na2 Cr2 O7/Na2 SO3 /水成冻体系 ,当 pH =4~ 6、温度 (4 5~ 90℃ )较高、PAM浓度 (2 .5~ 10 g/L)较大、含盐量约为 4g/L(NaCl,CaCl2 )时 ,初冻时间较短 ;对于PAM/Cr(NO3 ) 3 /水成冻体系 ,Cr(NO3 ) 3 浓度 (0 .1— 1.6 g/L)较小、pH =3~ 5时成冻时间较短。酸性铬冻胶的强度 (BV值 )与初冻时间的关系符合一般冻胶的规律 ,即成冻时间越短 ,则冻胶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47.
48.
针对胜利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的问题,乳化降黏驱是提高其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利用微动力乳化实验装置,综合考虑两种表面活性剂TB与AC在不同配比下的乳化能力和降低界面张力能力,构建了两种不同性能的乳化驱油体系:TB(0.3%)和TB+AC(0.3%,质量比3∶2)。通过多重光散射法分析了两种体系和胜利稠油形成乳状液的微观稳定性,然后通过填砂管驱油实验评价了两种乳化体系的驱油性能,并利用玻璃刻蚀模型研究其微观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B+AC体系具有强乳化能力,与原油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良好。TB+AC体系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数量级(10-3mN/m),TB+AC 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1.20%。TB+AC体系通过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性能“拉”残余油,使其发生形变,降低流动阻力和残余油含量;也可进入油膜深处进一步发生乳化作用使油膜扩张破裂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49.
50.
普通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普通稠油,一次采油后常采用注水开发和热采方法。据中石化2007年底统计,采用注水开发动用的普通稠油储量占稠油总储量的30.1%,但由于水油流度比高,使得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当油层太薄或埋藏太深时,热量损失严重,经济上不适合采用热采方法。化学驱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接替手段。因此,文中重点综述了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碱/聚合物驱技术在普通稠油油藏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指出了稠油化学驱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