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9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0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27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2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琥珀酸二(2—乙基—丁酯)碘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研究了采用非外加相转移催化剂在敝开体系中进行反应合成琥珀酸二(2-乙基-丁酯)磺酸钠的新方法(1)。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乙基-1-丁醇与顺酐的摩尔比为2.26∶1,于130℃条件下酯化反应1.5h,得到酯化率为95%的酯化产物。亚硫氢钠与顺酐的摩尔比为1.10∶1,加热介质温度为130℃下磺化反应3.25h。测定了所得产物的表面活性与应用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乳化和渗透率分别为3.2  相似文献   
52.
以工业品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乙二胺四乙酸四钠(Na4EDTA)为络合剂,采用一次性加入引发剂、两步升温引发的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用正交实验优化反应条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w(DMC)=72.5%,m(APS):m(DMC)和m(Na4EDTA):m(DMC)分别为0.20:100和0.018:100。在聚合反应引发温度T1为35℃下反应3h后,再在聚合反应熟化温度T2为50℃下完成反应3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PDMC胶体产物的特征黏度为10.38 dL•g-1,单体转化率为98.40%。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文所得结果为合成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系列化PDMC产物的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唐莉  张跃军 《精细化工》2014,31(11):1324-1328,1375
以工业品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乙二胺四乙酸四钠(Na4EDTA)为络合剂,采用一次性加入引发剂、两步升温引发的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用正交实验优化反应条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w(DMC)=72.5%,m(APS)∶m(DMC)和m(Na4EDTA)∶m(DMC)分别为0.20∶100和0.018∶100。在聚合反应引发温度T1为35℃下反应3 h后,再在聚合反应熟化温度T2为50℃下完成反应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PDMC胶体产物的特征黏度为10.38d L/g,单体转化率为98.40%。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文所得结果为合成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系列化相对分子质量PDMC产物的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引发体系,采取一次性加料方法,分步升温工艺,以特征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对5%阳离子度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PDA进行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研究了单体质量分数、聚合反应温度、Na4EDTA用量、引发剂用量和熟化温度等对产物特征黏度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单体质量分数(以反应液总质量计)为16%,聚合反应温度40℃,Na4EDTA质量分数(以单体质量计)为2.0×10-4,引发剂质量分数(以单体质量计)为7.4×10-4,熟化温度为60℃,产物PDA特征黏度为19.4 dL/g;同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PDA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55.
本文在分析2011年WTI国际原油价格先涨后跌再回升趋势的基础上,认为2012年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经济仍将处于艰难而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导致国际原油市场面临巨大的不稳定风险。综合各种风险因素,预计2012年WTI原油均价会小幅超过2011年,达到95~105美元/桶。另外,应该看到当前国际原油市场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属欧债危机和伊朗问题。  相似文献   
56.
DMDAAC/AM共聚物合成及其絮凝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谭明乾  张跃军 《化工时刊》1999,13(12):15-17
在(NH4)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合成出特征粘度11.98dI/g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用硅藻土悬浮液及工业废水进行了絮凝实验,并与国内外阳离子絮凝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7.
含磷环氧树脂/纳米氢氧化铝阻燃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龙  金花  张跃军  朱绪飞 《绝缘材料》2005,38(1):15-18,21
合成了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与环氧树脂反应将阻燃元素磷引入到环氧树脂分子结构中,合成了阻燃的含磷环氧树脂。利用DTA研究了含磷环氧树脂/纳米氢氧化铝(ATH)等组成的阻燃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表观活化能△E为68.23kJ/mol,反应级数n为0.90。应用TGA初步评价了体系阻燃性能,700℃时成炭率15.73%,计算氧指数为24,初步表明有较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58.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乳化剂和引发剂对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复配乳化剂的配比对单体的转化率有影响,当Span85:Span40=0.15:0.85(HLB≈6)时转化率可达到90%.引发体系采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时,不同的配比对单体的转化率也有影响,当K2S2O8:NaHSO3(质量比)为1:1时转化率可达到90%。对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得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使用无机絮凝剂明矾与实验制得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复配时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59.
对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P(DAC-AM))的合成方法及工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基于阳离子单体的基本类型,给出了应用最广的几种季铵盐单体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聚合反应活性比较;针对用量最大的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单体及其共聚物P(DAC-AM)的结构与其应用性能的关系,指出了合成工艺可调控其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原理和技术关键,以及由该类聚合物国内外产品的现状、存在的差距所体现的工艺研究缺陷。其次,以P(DAC-AM)的特征黏度和单体转化率为评价指标,按聚合反应方式的分类,分析探讨了制备聚合物的水溶液、反相(微)乳液和分散聚合等聚合方式的研究进展;同步,按引发方式和引发剂的分类,分析探讨了自由基引发、光引发、热引发和超声引发方式下的过氧化物、偶氮和复合等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系列化窄分布聚合物P(DAC-AM)合成工艺、原料纯度和产物中残余单体的控制等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及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复合聚铝处理秋季长江水脱浊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液体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的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对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强化混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温度为16~18℃,浊度为70 NTU左右的秋季长江水,沉淀池出水在达到6 NTU的南京某水厂现行浊度标准的情况下,PAC需1.66mg/L的投加量,质量配比分别为20∶1、10∶1、5∶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投加量随特征黏度变化为1.38~1.26、1.19~1.14、1.16~1.13 mg/L,相对于PAC可减少投加量16.87%~24.10%、28.31%~31.32%、30.12%~31.93%。复合混凝剂还提高了絮体密实度与沉淀性能。由此可见,PDM明显改善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PAC/PDM复合比例越低,PDM特征黏度越高,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考虑未来社会对水质的要求,若使沉淀池出水达到2 NTU左右,则PAC需3.35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复合比例分别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仍能比单独使用PAC减少19.10%~30.45%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