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09篇
机械仪表   24篇
矿业工程   4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篇
冶金工业   1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Ti-Cu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整体阻燃钛合金存在的比强度低、加工性差及价格昂贵等问题,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6Al-4V的表面渗入Cu元素,在其表面形成Ti-Cu阻燃合金层.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等工艺参数对渗层显微组织、成分及厚度的影响,得出了适合的工艺参数.870℃渗铜3.5 h,渗层厚度可达到200μm以上.阻燃合金层的成分呈梯度分布,显微组织为基体组织加弥散分布的Ti2Cu金属间化合物.初步阻燃实验证明,渗Cu合金层起到了预期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82.
钛合金Ti6Al4V表面Mo-N改性层的摩擦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钼-氮离子共渗与离子渗钼后再氮化2种工艺,在钛合金Ti6Al4V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钼氮合金渗层.实验结果表明,2种工艺形成的表面合金层表面硬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渗钼后氮化的硬度Hk0.1为16 810 MPa,钼-氮共渗Hk0.1为18 040 MPa.渗钼后氮化合金层主要为MoN相,而钼-氮共渗合金层主要为Mo2N相. 干摩擦条件下,球盘磨损试验表明,渗钼后氮化工艺更好地改进了钛合金Ti6Al4V耐磨性,降低比磨损率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3.
依照BS1919-1983标准测试了离子渗钨钼手用锯条和高速钢双金属手用锯条的切削性能,结果表明,两者的切削总时间基本相同。而耐磨性前者比后者有较大提高,并对两种锯条的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4.
采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20钢表面渗铬,并进行双辉等离子渗碳,形成高铬高碳合金层.利用GDS、XRD、OM、SEM研究了合金层成分、相组成及组织形貌,并通过摩擦试验对合金层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高碳高铬层含铬量和含碳量以及碳化物的质量分数(40%以上)高于一般冶金高铬铸铁;渗层主要包含M23C6和M7C3型碳化物,这些碳化物均匀弥散分布,尺寸通常在1μm左右,并无共晶碳化物组织;合金层表面显微硬度达到1000~1600 HV,耐磨性比GCr15轴承钢提高8.6倍.  相似文献   
85.
利用双层辉光放电空心阴极效应,针对N2发射光谱相对强度的变化,采用SⅡ-Ⅳ型全息凹面光栅单色仪对各种工艺参数条件下的光谱进行测绘,获得一系列谱线及测量数据。通过玻尔兹曼方程式求得不同工艺条件下的N^2+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并分析了工件电压、源极电压和工作气压对电子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气压和工件电压一定时,电子温度随源极电压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又减小;当源电压一定时,电子温度随工件电压和工作气压的升高而明显减小,并且其减小幅度随源极电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工作气压一定时,工件电压的变化较源极电压的变化对电子温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86.
钛合金Ti6Al4V表面渗钼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钛合金Ti6Al4V表面进行合金化,形成均匀、致密、厚度为9.4μm的钛钼合金渗层。表面硬度提高3倍左右,达到1050Hκ。采用球盘磨损试验机考察了钛合金Ti6Al4V表面渗钼层和Ti6Al4V钛合金的摩擦性能,得出该合金表面渗Mo后虽然摩擦因数略微增大,但耐磨性提高100余倍;通过对磨损形貌的分析可知,表面渗Mo合金层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粘着及少量微切削。  相似文献   
87.
纯铜双层辉光离子临界区渗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铜表面制备了铜钛合金层。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层由以铜钛化合物为主的表层和钛在铜中α固溶体与弥散分布的Cu4Ti有序相的次表层组成。在源极与工件间距固定的条件下,表层成分受源极电压、工件电压和温度的影响,次表层厚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影响。在扩渗初期,轰击离子的强度对钛元素有催渗作用。源极电压与工件电压之比V源/V工≥2,气压选在(25~40)Pa有利于铜钛合金层的形成。纯铜渗钛虽可使材料表面强化,但表面电阻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8.
采用双辉技术在TA2基体表面渗入铌形成结构致密、与基体形成冶金结合的钛铌合金层。结合XRD、SEM及EDS等手段分析渗铌和未渗铌TA2试样分别在700、800、900℃的高温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增重增加,渗铌比未渗铌的氧化增重降低,抗高温氧化性能改善,特别在900℃铌的作用明显;对渗铌和未渗铌TA2在900℃分别氧化20、40、100 h后氧化层的表面及截面进行分析,获得对合金层成分、结构、氧化性能之间关系的认识。钛铌合金层高温氧化后的氧化层是由三部分组成:外层是由高浓度合金层氧化而形成,其氧化产物主要是Nb2O5/TiO2,中间层主要由TiO2/TiO和Nb2O5组成,内层是分布着条状的富铌相。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一种同时利用等离子尖端放电、空心阴极效应和反应气相沉积技术,在碳钢表面形成具有扩散层和沉积层的TiN复合渗镀层新工艺技术。对TiN复合渗镀层、TiN复合渗镀层+TiN薄膜(PVD法)以及在碳钢基体表面直接沉积TiN薄膜(PVD法)这三种工艺试样的表面形貌、硬度、摩擦磨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iN复合渗镀层+TiN薄膜,其表面形貌是较为均匀、致密、细小的胞状物组织,平均硬度达到2500HV左右,磨损曲线最平稳、平均摩擦系数最小,耐磨性比较好。复合渗镀层厚度可达十几微米以上,并且成分、硬度、结构均呈梯度分布,与基体是冶金结合,结合力非常好,所以其磨痕最浅。  相似文献   
90.
在Q235钢表面进行等离子铬钼共渗,随后进行渗碳、深冷处理及低温回火处理,对其表面成分、硬度、摩擦因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Q235钢表面成分接近冶金高速钢。合金层中的碳化物细小、均匀、弥散,没有粗大的共晶莱氏体组织。经深冷处理的试样表面硬度达到1600HV,明显高于未经过深冷处理的合金层表面硬度。经不同深冷处理试样的滑动摩擦因数基本相同,但与未经深冷处理的试样相比,摩擦因数降低大约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