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金属工艺   73篇
机械仪表   7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中碳冷镦钢软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碳冷镦钢采用球化退火工艺实现软化,其具有生产周期长、能量消耗多等特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线材质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等,中碳冷镦钢软化越来越受到紧固件厂和钢厂的重视.对此,国内外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开发出免退火或大幅度缩短退火软化时间的优质线材.评述了中碳冷镦钢软化的片改球、微细化、在线软化3种方法和软化机制,得出在线软化是今后中碳冷镦钢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2.
60Si2CrVA高强度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破坏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超声波疲劳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研究了3种60Si2CrVA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破坏行为. 结果表明,60Si2CrVA弹簧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主要与其中夹杂物的尺寸有关,即随着夹杂物尺寸的减小,钢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均逐渐提高.对于内部夹杂物引起的疲劳破坏,在低应力幅、高循环周次(约大于10°cyc)条件下,在夹杂物周围的鱼眼处往往存在粗糙的粒状区域(GBF).对于A-60钢,随着疲劳源夹杂物处应力场强度因子幅的减小,疲劳寿命增加;而GBF处的应力场强度因子幅并不随疲劳寿命变化而变化,基本为一常数(平均值为4.6 Mpa·m1/2),与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4.3 Mpa·m1/2)接近.  相似文献   
63.
镍含量对2200 MPa级超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含Ni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92%和4.92%的中碳Cr-Ni-Mo系超高强度钢不同回火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残留奥氏体分解及其对试验钢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200 ℃回火后两种试验钢的强度、伸长率和-40 ℃冲击吸收功分别>2200 MPa、>10%和>10J.4.92%Ni钢的屈服强度低,在拉伸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和相变诱发塑性(TRIP),伸长率有明显提高.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分解,4.92%Ni钢的屈强比升高,应变硬化指数和伸长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64.
17CrNiMo6钢中板条马氏体的形态与晶体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TEM分析方法研究了17CrNiMo6钢中一个形态上的packet内的板条马氏体的形态与晶体学特征.叙述了马氏体K-S关系的晶体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虽然真实马氏体取向与理想K-S关系有一定的分散,但是packet内6种变量符合K-S关系,6种K-S关系的变量之间有特定的结合.  相似文献   
65.
对曲轴坯料锻造前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温度场的变化情况,通过与实测结果的比较,证明了模拟过程的可靠性。分析了温度场分布对锻造过程的影响,并验证了锻造模拟过程中坯料温度分布均匀这一假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6.
采用金相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钙处理加硫的DIN18CrNiMo7-6齿轮钢中氧硫复合夹杂物的形貌、成分和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外围硫化物的钙抑制了氧硫复合夹杂物的变形,当外围硫化物的钙原子分数约为5.0%时抑制作用达到饱和;高熔点核心氧化物的面积分数增加,复合夹杂物的变形能力降低,而低熔点核心氧化物对复合夹杂物变形能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7.
感应淬火对半轴用非调质钢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对比研究了一种半轴用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感应淬火前后高周疲劳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钢试样感应淬火后表层形成了厚度约1.2 mm、平均显微硬度约650 HV0.3的马氏体组织淬硬层。该淬硬层具有较高的残余压应力和十分细小的原奥氏体晶粒。感应淬火处理后,试验钢的疲劳耐久极限从420 MPa提高到716 MPa。疲劳断口的SEM观察表明,未经感应淬火试样的疲劳裂纹均起源于试样的表面基体,而经表面感应淬火后的疲劳裂纹则起裂于淬硬层边界附近的内部基体。  相似文献   
68.
稀土对18Ni(350)马氏体时效钢韧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钢的光滑轴对称拉伸性能、冲击韧性及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的测定和对钢中夹杂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在18Ni(350)马氏体时效钢中加入适量的稀土可以改善其韧塑性,但由于受该钢本身成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改善作用不如在其它类型超高强度钢(如AF1410)中显著。  相似文献   
69.
Si对中锰钢淬火配分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0Mn5钢和20Mn5Si2钢进行淬火和配分(Q&P)工艺处理,用扫描电镜观测其微观组织,用X射线法测量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Si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中的奥氏体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的TRIP钢和Q&P 工艺处理钢;在相同Q&P工艺条件下,20Mn5Si2钢比20Mn5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析出物数...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650℃下退火时间对冷轧Fe-0.14C-5Mn钢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SEM进行了组织结构表征,采用XRD法测量了残留奥氏体量,通过拉伸试验机测试了钢的单轴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退火过程中发生奥氏体逆转变,退火1min以后即形成20%以上的亚稳奥氏体;随退火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Rm)逐渐升高,屈服强度逐渐降低;断后伸长率(A)和强塑积(Rm×A)先升高而后降低,在650℃退火10 min时塑性(46%)和强塑积(46 GPa%)获得最大值。分析认为高含量亚稳奥氏体相的TRIP效应以及超细的晶粒尺寸是获得超高强度、超高塑性及高的强塑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