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篇 |
综合类 | 18篇 |
化学工业 | 56篇 |
金属工艺 | 10篇 |
机械仪表 | 11篇 |
建筑科学 | 19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11篇 |
水利工程 | 8篇 |
石油天然气 | 21篇 |
无线电 | 2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针对基于COSMO-SAC模型分子设计方法的准确性问题,采用离子液体脱硫机理分析和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即对[HMIM] [BF4]、[HMIM] [PF6]、[BMIM] [BF4]、[BMIM] [PF6]、[EMIM] [BF4]、[EMIM] [PF6] 6种离子液体作萃取剂时的脱硫效果进行了脱硫机理的分析和实验的验证,得到的脱硫性能排序与离子液体分子设计结果基本一致,且均认为[HMIM] [PF6]脱硫率较高。以[HMIM] [PF6]为萃取剂,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萃取后的液相组成,考察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剂油比3个因素对脱硫率、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20℃、剂油比2:1为较优操作条件,单次脱硫率为72.74%,四级萃取可将模型油的含硫量由1200 μg·g-1降至6.98 μg·g-1,符合国Ⅴ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聚丙烯腈原丝碳化反应机理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聚丙烯腈原丝在氧化为预氧化纤维后,进一步进行碳化制造出碳纤维的反应机理。即在碳化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纤维内部结构在逐步发生变化,纤维的各项性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影响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水洗效果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洗是碳纤维用聚丙烯腈(PAN)原丝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碳纤维强度的高低。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共聚单体组分时,要充分考虑共聚单体时聚合物亲水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水洗效果;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过高,会影响水洗效果;纺丝液中总固含量过大会增加水洗难度;采用梯度水温,外加浸洗与喷淋相结合方式对碳纤维用PAN原丝的洗涤效果较好,水的用量不会太大;对PAN纤维多段牵伸后水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理论纤度的计算方法,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即可直接得出纤维的纤度值。研究表明:原丝纤度与纺丝原液中总固质量分数等7项因素有关,纺1k原丝时,理论计算公式系数为5.653;纺3k原丝时,理论计算公式系数为9.680。在工艺控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实现对纤维纤度的控制调节,方法简便易行,对原丝生产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车下线并进行驻车上坡测试时,等速驱动轴的三柱槽壳杆部发生断裂。采用宏观观察、微观分析、金相分析及理化测试分析等试验方法,对该三柱槽壳杆部断口的化学成分、非金属夹杂物、金相组织、硬度、残余应力、断口形貌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柱槽壳杆部为脆性断裂,杆部断口的化学成分、非金属夹杂物、金相组织均符合技术要求,但其表面硬度值高于技术要求。分析表明回火温度偏低,三柱槽壳回火不充分,工件内部存在较大残余应力,在校直力作用下淬硬层萌生应力裂纹,导致三柱槽壳杆部在使用中断裂。采用温度传感器对回火炉内的回火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工件回火充分;并改善校直工艺,对校直量过大和校直次数过多的工件予以报废,避免引起应力开裂。 相似文献
18.
费托合成水中含有醇、酮、酸等多种高附加值含氧有机物可提取出来作为高附加值产品,但由于费托合成水处量大,共沸体系复杂,通常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初步分离。设计了直接两塔精馏、渗透汽化-两塔精馏、直接隔壁塔精馏、渗透汽化-隔壁塔精馏四种可供选择的初步分离工艺。根据渗透汽化实验数据在Aspen Plus中构建渗透汽化过程模型并进行模拟,结合灵敏度分析得到精馏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和模拟结果,并对四种工艺的能耗和有效能损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渗透汽化-隔壁塔精馏工艺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其能耗较直接两塔精馏可降低15.85%,有效能损失降低45.74%。经渗透汽化膜预浓缩后,溶液的浓度可进入隔壁塔的适宜分离浓度区间,以充分发挥隔壁塔优势。由于渗透汽化所需能量可由余热等低品位热源提供,在余热充足的煤化工领域中可显著降低有效能损失。对于该过程而言,当渗透汽化膜价格低于438元/m2时,渗透汽化-隔壁塔精馏耦合工艺将会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发酵法的丙酮-丁醇精馏工艺中能耗较高的问题,提出一个优化方案:在醪塔增加一个侧线出料,醪塔的侧线与塔顶出料分别从不同位置进入丁醇塔,并增加丁醇塔的塔高,同时将丁醇塔内的分相罐移至塔外。采用PRO/Ⅱ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优化后的丁醇塔进行模拟计算,考察了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优化的丁醇塔为40块理论塔板,两股进料位置分别为第8块和第14块理论塔板,回流比为4。在此条件下,丁醇塔塔顶馏出物中水的质量分数由8.56%降为2.18%,丁醇的质量分数由2.71%降为微量,蒸汽消耗量与原丁醇塔相比降低了52.6%。工业试运行结果与优化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