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金属工艺   53篇
机械仪表   3篇
武器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冶金工业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退火工艺对热镀锌440MPa级IF-HS钢表面氧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EM和XPS研究了退火工艺对热浸镀锌440 MPa IF-HS钢(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板表面氧化物形貌、尺寸和分布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板表面氧化物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尺寸逐渐增大,其成分主要为MnO2、Mn3(PO4)2和NbN,并得出有利于钢板表面浸润性的退火工艺为850 ℃×60 s.  相似文献   
72.
热镀锌钢板镀层表面麻点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热镀锌钢板镀层表面麻点缺陷的表面和断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并对其进行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镀层表面的麻点是由悬浮于锌液液面的细小氧化铁颗粒所致。如果在热镀锌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此类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比研究3种不同双相钢变形下的镀层和抑制层形貌,寻找影响镀层附着力的因素.试验研究表明,Fe-Al颗粒细小且排列紧密时,镀层的附着性强;Fe-Al颗粒不连续紧密时,镀层附着力大大减弱.双相钢镀层变形时,含有ξ-FeZn13颗粒的镀层容易出现裂纹,且裂纹多数在ξ-FeZn13颗粒集中的区域.ξ-FeZn13颗粒能降低镀层的附着性能,降低镀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74.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年耗锌量粤粗钢产量比例平均约为0.8%-0.9%。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累计用钢量72亿吨,日本58亿吨。我国目前还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累计产钢量约为60亿吨,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钢需求还将继续增加,以年耗锌量粤粗钢产量之比为O.85%计算,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我国镀锌板领域锌消费量预计约640万吨。  相似文献   
75.
合金化工艺是决定合金化镀层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镀层组织结构又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获得理想镀层组织和性能的合金化工艺的控制是复杂的,需要对退火过程中Fe-Zn合金反应过程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精确的控制。以三十六种不同的合金化工艺制度系统研究含钛超低碳钢合金化工艺对其镀层组织、镀层铁含量及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化工艺为510~525℃、15~20 s时,镀层综合性能为最佳(镀层粉化量7~8 mg),镀层由薄的Г相、绝大部分的δ相和较少量的ζ相组成,其铁含量(质量分数)约8%~10%。  相似文献   
76.
通过中性盐雾试验(NSST)和电化学试验对DX56热镀锌钢板及其合金化钢板进行耐腐蚀性能试验,得到了GI板和GA板产生红锈面积和失重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GI板和GA板在2%NaCl溶液中的Tafel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图谱(EIS)。NSST结果显示,GA板出现红锈的时间明显早于GI板,且红锈面积增加迅速,但GA板的失重明显小于GI板。Tafel极化曲线表明GI板和GA板在2%NaCl溶液中均表现为活化溶解,未出现钝化,GA板的自腐蚀电位明显较GI板正移,在相同阳极电位下,GA板的极化电流密度小于GI板;由EIS及其等效电路拟合结果得到GA板镀层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大于GI板。试验结果表明GA板比GI板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用失重法衡量GA板的耐腐蚀性能比用红锈出现的时间及红锈面积增长速度更准确。  相似文献   
77.
不同铝含量热镀锌合金化镀层的电解剥离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剥离试验是一种定量分析热镀锌合金化镀层相结构的方法,但电解剥离的试验数据不能直接确定合金化镀层中的Fe-Zn相结构,需要考虑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电化学副反应的影响,本文优化了电解剥离分析合金化镀层相结构的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足够低的电位扫描速度下,电解剥离试验可以使合金化镀层中的各相逐相溶解,能够准确分析合金化镀层中的铁含量和η、ξ、δ、Г等相的厚度.利用电解剥离试验测得的极化曲线和提出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各相的初始溶解电位准确测量了铝含量不同的热镀锌合金化镀层中各相的厚度和含量.  相似文献   
78.
热镀锌铝镁镀层的组织和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EM、XRD、电化学方法和中性盐雾试验对热镀Zn-Al-Mg与GL镀层的组织和耐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热镀Zn-Al-Mg镀层主要由纯Zn相、Zn-MgZn2二元共晶相和Zn-Al-MgZn2三元共晶相组成,镀层截面由枝晶状组织和合金层组成,枝晶状组织分布于镀层的整个截面上;电化学试验时镀层的电流密度较低,说明镀层中Al、Mg及MgZn2相的存在可以在镀层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Zn的溶解速度,避免腐蚀的发生;共晶相可以使Mg元素在镀层中均匀分布,促使致密的碱式碳酸锌等腐蚀产物的生成,从而抑制阴极反应,增强热镀Zn-Al-Mg镀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79.
用FE-SEM及EDS对Al-10wt%Si镀层相构成进行了研究,并测量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常规奥氏体化加热后,Al-10wt%Si镀层形成Fe-Al相和Fe-Al-Si相。随加热温度升高,镀层中的Si富集于基体/镀层界面、镀层表面和镀层中间;1050℃加热后镀层中无Si的富集,Kirkendall漏洞将镀层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FeAl,内层为Fe3Al;镀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大幅增加;常规温度加热后镀层硬度较高,超高温1050℃加热后镀层硬度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80.
采用FE-SEM和EDS分析了不同加热工艺后的热成形钢板纯锌镀层的相结构和表面状态,表面元素分布和XRD结果验证了加热后镀层表面的相组成。结果表明,高温加热后的镀层转变为氧化锌、Γ相和α-Fe(Zn)相;增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都会导致镀层表面氧化锌的形成增加,并形成连续的氧化锌层。GI镀层在加热温度为870℃时,镀层表面主要成分为Fe-Zn合金相,只有少量的氧化物存在;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增加,镀层表面的氧化物逐渐增多,连续氧化铝层逐渐消失,Γ相也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