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掌握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溶液流动及稀土离子迁移规律是保证资源高效回收的关键。传统柱浸试验无法观察到多孔注液过程中溶液流动扩散及稀土离子迁移规律,基于此,设计了二维箱型浸矿模型,以质量分数2%的MgSO4溶液为浸矿剂,开展多孔注液浸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浸出液体积、稀土离子浸出质量以及浸出速度不同,溶液入渗方式由自由入渗转为交汇入渗;注液孔正下方区域浸出液体积最大,交汇区次之,边界区最小;注液孔正下方区域稀土离子浸出几乎无拖尾现象,浸出速度最快,交汇区域次之,边界区域最慢;通过分析矿体各区域平均浸出稀土离子质量发现,稀土离子存在随溶液从注液中心向两侧迁移的行为,孔间交汇区浸出稀土离子质量最大,矿体边界区域次之,注液孔正下方区域浸出稀土离子质量最小。研究成果可为原地浸出注液方式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干字塔监测的数字化水平并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文中对干字塔的拉线状态监测技术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在蓝牙、ZigBee等无线传输协议与拉力传感器的基础上,搭建了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络(WSN),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针对WSN网络所采集的数据特点,对BP神经网络加以改进,且引入状态转移概率及一种基于置信区间思想的残差判定模型来进行WSN传输数据的校准,从而提升了模型的训练效率,避免了因WSN网络传输数据精度不足而影响网络泛化性能的问题。在实际工程数据集上进行的仿真结果表明,较传统的BP神经网络,改进后算法的平均训练时长降低了27.53%,迭代次数下降了26.61%,TPR提升了2.8%,FPR下降了1.98%,更适用于WSN传感网络的数据识别。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中时滞现象对系统稳定运行造成的不可忽略的影响,研究多个时滞影响下广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建立多时滞电力系统模型。其次,构造一种新的包含多时滞积分项相互耦合的增广型Lyapunov-Krasovskii(L-K)泛函,并采用一种新方法,将构造的泛函作为整体判断其正定性,放松了对泛函矩阵正定性的限制。然后,利用基于辅助函数的积分不等式对泛函导数进行估计,得到了具有较小保守性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判据。最后,通过对典型二阶时滞系统、单机无穷大系统以及WSCC 3机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节点非结构模型(Node-wise non-structural superstructure, NW-NSS)在优化换热网络时需要预设固定的节点分流数量,难以满足结构进化过程对于求解空间和计算效率的需求,易造成换热单元生成空间受限,影响算法全局优化性能。本文提出一种流股分流动态调节策略,该策略基于实时结构的整型变量分布信息,动态增加结构进化所需的必要分流并减少无效结构对优化的阻碍,辅助算法以更高的效率跳出局部极值,提升优化质量。将策略应用于16SP、20SP算例,分别得到年综合费用为6 653 940和1 711 886$/a的最优换热网络结构,较文献最优结果降低了3 140和3 202$/a。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日益表现出"类城镇化"的趋势,村城风貌不分,一些优秀的农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乡村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本文以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水溶洞社区规划为例,研究了"新乡土主义"规划方法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实现对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某铜矿添加不同单耗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进行全尾砂絮凝沉降试验,使用Winner 2000激光粒度仪分析全尾砂粒径变化规律,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絮凝沉降过程中某一时间尾砂样品的微观形貌特征,以探究不同絮凝剂单耗对3种不同粒径范围内的颗粒作用影响规律及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当添加APAM单耗较低时,少部分游离在砂浆中的"细"颗粒(尾砂粒径范围在0.1~9.703μm)与絮凝剂高分子链产生吸附桥连作用,此时沉降效果不佳;随着单耗逐渐增加,有足够的絮凝剂高分子链能与游离的"细"颗粒尾砂产生吸附桥连作用,并且"网捕"不能与高分子链产生吸附作用的"粗"颗粒(尾砂粒径大于36.851μm),加速液面沉降;当单耗增加到一定量时,絮凝剂高分子链对原本吸附效果不佳的颗粒(尾砂粒径为9.703~36.851μm)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离子型稀土浸矿注液的过程中,矿土的细颗粒含量是影响浸矿液入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采用压力板仪实验和室内模拟浸矿实验,探究了细颗粒含量对离子型稀土矿持水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细颗粒含量的土-水特征曲线,分析了湿润体变化特征和湿润锋运移规律,将矿土的细颗粒含量作为参数引入非饱和入渗湿润锋运移理论模型,优化求解了非饱和基质吸力与非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土体的持水能力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注液时间内,湿润体体积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湿润锋运移速率也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浸矿的进行,湿润锋运移速率在水平方向的下降幅度大于垂直方向的,优化后的单孔入渗湿润锋运移理论模型误差率明显小于未考虑细颗粒含量的原始模型的,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