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2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74篇 |
金属工艺 | 12篇 |
机械仪表 | 13篇 |
建筑科学 | 14篇 |
矿业工程 | 17篇 |
能源动力 | 4篇 |
轻工业 | 11篇 |
水利工程 | 29篇 |
石油天然气 | 9篇 |
武器工业 | 4篇 |
无线电 | 1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3篇 |
冶金工业 | 7篇 |
原子能技术 | 18篇 |
自动化技术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72.
以苯、甲苯和对二甲苯(BTX)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生物通风原位土壤修复方法去除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效果.用一维生物通风土柱实验和控制实验对比了有生物降解和无生物降解土柱中BTX的去除情况.在通风后期,控制实验中发现了很长的拖尾阶段,污染物不能进一步被有效去除,而生物通风土柱中由于生物降解作用可使土壤中污染物残留浓度更小,修复效率更高.根据实验数据估算得到生物通风过程中苯、甲苯及对二甲苯的生物降解贡献率分别为17.8%, 30.0% 和 32.3%.还用间歇实验探讨了多组分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发现甲苯的降解能够促进对二甲苯和苯的降解,而对二甲苯的存在则增加了甲苯和苯的降解滞后期. 相似文献
73.
热循环吸附法(TCAP)全回流模式下分离氢、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不同进料比、进料位置、加热/冷却温度的条件下,对TCAP工艺的全回流模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从回流柱进料90%,分离柱加热/冷却温度为290℃/56℃条件下的分离效果最好,40次循环后分离系数为2183.87,60次循环后分离系数达到了3055.49,40次循环后产品端D含量高于99%,尾气端H含量高于95%;分离柱中点进料的分离效果远远没有回流柱进料的好。另外,高低温差、回流比对氢同位素分离也有影响,温差越大,加热温度越高,Pd/K解吸出的H含量越高,回流比越大,TCAP分离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74.
本文运用制冷系统热动力学观点,系统地分析了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并在 CFC 替代、设计方法急待更新背景下,研究和探讨了汽车空调系统动态仿真和优化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地下水曝气过程中气体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行设计安装的二维砂箱,并首次采用乙炔作为示踪气体模拟了地下水曝气(air sparging,AS).研究表明,在20~40目白色石英砂多孔介质体系中,AS总曝气压力基本不随气体流量变化,但气体影响半径和平均饱和度随流量增加而增加.在流量为0.15m3/h时, ROI为18cm,气体的平均饱和度为0.017;当流量增为0.30m3/h时,ROI增大到37cm.平均饱和度增加为0.031.另外,曝气流量越大,水位上升越高,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越长.由乙炔示踪的AS气体分布研究中发现,在0.05m3/h曝气流量下,AS气体的分布稀疏而且分散;当曝气流量为0.15m3/h时,AS气体的分布均匀,形状近似为对称抛物形,抛物线中部区域气体的密度较高,浓度梯度较小,而抛物线边缘区域中气体的密度较低,浓度梯度较大;在0.30m3/h曝气流量条件下,气体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较易形成优先流. 相似文献
79.
为准确考察柔性支撑光伏阵列的整体抗风性能,该文以某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系泊-光伏组件阵列结构”整体模型,基于Davenport风谱,采用AR自回归技术模拟脉动风荷载进行风振响应和流场分析。结果表明:1)迎风面边缘体型系数最大,沿风向呈递减趋势,具有明显梯度。因此,光伏组件表面风荷载分布是非均匀性的,这是光伏组件在风场作用下产生扭摆振动的主要原因。2)阵列外围光伏组件受风场作用的影响最大,为危险区,设计阶段应给予足够重视。3)此光伏阵列风振响应最大幅值约为8.0 cm,与实际工程情况符合;板体之间相互碰撞、发生隐裂的概率较低,柔性承托结构可在部分地形劣态地区作为刚性支撑结构的替代。4)柔性支撑下光伏组件之间纵横向连接紧密,结构刚度分布均匀,风致响应趋势相同,各光伏组件风振响应均以低频振动为主,风振系数为1.7。5)地锚拖曳结构对光伏组件位移有显著约束作用,因此,地锚数量、位置的分布调整可作为柔性支撑下光伏组件阵列的结构优化首选条件。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