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68篇
机械仪表   10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篇
冶金工业   4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40%Cu热加工摩擦因子与换热系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W-40%Cu(质量分数)粉末烧结材料在热加工数值模拟过程中需要确定的坯料与模具间的界面摩擦因子,以及与空气、模具间的换热系数进行了测定.摩擦因子直接通过圆环镦粗实验来确定.采用DEFORM软件对坯料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得到的温度变化曲线与实际传热实验中获得的温度变化曲线相比较,确定了坯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换热系数.结果显示,坯料在无润滑时与模具间摩擦因子为0.36,在石墨油润滑时为0.11;与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取0.021N/(s·mm·℃),与模具无润滑剂接触时换热系数取0.11N/(s·mm·℃);加石墨油润滑且接触应力很小时取0.62N/(s·mm·℃),随着接触面应力从0.06MPa增大到90MPa,换热系数逐渐从3.4N/(s·mm·℃)增加到11N/(s·mm·℃).  相似文献   
42.
纳米晶钨粉对液相烧结93W合金组织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能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超细钨粉,经冷等静压和1465℃分解氨气氛中液相烧结制得高密度钨合金.研究了纳米晶亚微米颗粒钨粉对烧结态93W-4.9Ni-2.1Fe高密度钨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超细钨粉与低温液相烧结技术,获得了高相对密度(大于99.7%)的烧结态高密度钨合金,且细钨颗粒组织均匀分布于粘结相中;与采用亚微米颗粒钨粉的烧结态钨合金相比较,不仅微观组织弥散分布,而且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液相烧结态钨合金的力学性能主要与原始钨粉粒度及烧结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43.
灿烂千阳     
一向引导时尚潮流的迪奥(Dior)在钟表领域的发力——把时尚元素注入钟表行业的经典氛围。则让人耳目一新色彩的开发更有利于迪奥发掘手表的内在思想与象征形态。款款手表有如灿烂千阳。  相似文献   
44.
在试验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AZ31镁合金在不同温度场中的挤压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对挤压中变形载荷、应变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挤压条件下的挤压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10%,模拟结果与实际值比较接近;即使坯料和模具不加热,坯料挤出时的温度都达到了340℃以上;在坯料为常温、模具为300℃时的情况下,挤压力开始时较大,接近于常温变形时的挤压力,但随后挤压力下降;随摩擦因数增大挤压力有明显增加。坯料为常温时,随模具温度增加,挤压力开始变化不大,但当超过100℃后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5.
王尔德 《生活用纸》2014,(17):31-32
零售商品牌(private label)(又称自有品牌、卖场品牌和分销商自有品牌)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但直至最近十几年才得到迅猛发展。在最近十几年里,它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连雀巢和宝洁这些强大的品牌生产商都感到了威胁,威胁来自沃尔玛和乐购这样的大型零售商,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贴牌产品。雀巢和宝洁不得不和他们抢夺货架资源。狼真的来了。  相似文献   
46.
Nanocrystalline MgH2 and MgH2-based composites with 25% (mass fraction) of Al, Ca, or CaH2 as an individual additive respectively were prepared by ball milling. The crystallit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as-milled powder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their hydrolysis behaviours were investigated in comparison with commercial polycrystalline MgH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stallite size of both MgH2 and MgH2-based composites is reduced to less than 13 nm after milling for 15 h. Due to its enhance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unique nanocrystalline structure, the as-milled MgH2 shows much better hydrolysis kinetics than the commercial polycrystalline MgH2, with the hydrolysed fraction upon hydrolysing for 70 min enhances from 7.5% to about 25%. As compared with the as-milled MgH2, the MgH2-based composites with either Call2 or Ca as an additive present further greatly improved hydrolysis kinetics, with the hydrolysed fraction for 80 min achieving about 76% and 62%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addition of Al doesn't show an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ydrolysis kinetics of Mg H2.  相似文献   
47.
W-40%Cu合金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与描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粉末熔渗烧结钨铜合金(W- 40%Cu)进行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试验测定,为W- 40%Cu塑性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在试验基础上,应用线性插值处理方法,对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合理扩充,为钨铜合金塑性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并且利用Originlab和Matlab软件,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二维、三维及四维的描述.  相似文献   
48.
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纳米晶Cu-5%(质量分数,下同)Cr粉末,然后对其进行了热压制坯和热静液挤压致密化研究。结果表明,经10h高能球磨,Cu-5%Cr粉末中Cu的晶粒尺寸细化到约50nm,成为纳米晶粉末。采用热压制坯和热静液挤压工艺可以使纳米晶Cu-5%Cr粉末接近完全致密化。球磨10h的Cu-5%Cr合金粉末经400℃热压制坯和600℃、挤压比为4的热静液挤压后相对密度达到99.3%。热静液挤压致密化后的Cu-5%Cr合金的晶粒有所长大,Cu基体的平均晶粒尺寸达到了500nm左右,变成了亚微米晶材料。该亚微米晶Cu-5%Cr合金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9.
采用机械合金化工艺由Mg、Ni、Cu元素粉末按选定比例合成MgNiCu贮氢合金。着重研究了MgNiCu贮氢电极的充放电特性、放电容量与球磨时间之间的关系、放电容量与放电电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循环工作寿命。结果表明:MgNiCu贮氢电极的容量随球磨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加,抗衰减能力增强,且耐大电流放电性能也提高。  相似文献   
50.
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具有磁交换耦合作用的新型纳米复合永磁体。通过列举一些典型永磁体合金和其磁性能,讨论了不同合金成分、制备工艺以及添加微量元素对磁性材料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在纳米复合永磁材料中硬磁相与软磁相间的磁交换耦合作用机理,以及交换耦合作用对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