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2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研究了5CrMoV 钢拘束与非拘束TIG 多层焊近缝区组织,特别是M-A岛状组织精细结构与韧性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证明:拘束接头的韧性高于非拘束接头的韧性。主要原因是拘束接头的M-A 岛状组织数量少,岛内孪晶马氏体少而位错马氏体多,铁素体基体的位错密度高以及有极细的碳化物(直径约200×10~(-10)m)从基体上弥散析出。  相似文献   
32.
通过微弧氧化着色技术在Mg-Li合金表面生成浅绿色类陶瓷膜层,并在着色膜表面有机镀膜复合改性。用蒸馏水在镀膜表面的静态接触角以及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分别研究复合改性前后润湿性及耐蚀性。结果表明,微弧氧化着色表面通过有机镀膜生长了一层有机薄膜,接触角由近0°变为169.2°,实现了超亲水到超疏水的功能转化。Mg-Li合金基体经微弧氧化着色改性后,耐蚀性能明显提高,经复合改性后耐蚀性能进一步提高;与基体相比,超疏水复合膜在0.1 mol/L 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腐蚀电流密度减小3个数量级,电化学阻抗提高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3.
以磁控溅射法在316不锈钢上制备了TiN中间层厚度约为0.7μm,表面Au–Cu合金层厚度约为0.2μm的玫瑰金色复合薄膜,并对其进行耐人工汗液腐蚀和耐磨损性能测试.结果发现,TiN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损性能,但腐蚀试验后复合膜层发生了明显变色.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复合薄膜的变色机理.结果表明,该玫瑰金色薄膜表面变色主要与Cu元素的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34.
T型通道挤压变形Mg-1.5Mn-0.3Ce合金的超塑性和组织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型通道挤压(TCP)对Mg-1.5Mn-0.3Ce合金(质量分数,%)进行了4道次热挤压变形,其平均晶粒尺寸由原始轧制态的35μm细化至2μm;TEM观察表明,经TCP变形后细小的第二相粒子Mg_(12)Ce弥散分布于晶内及晶界处.变形合金在573—673 K及1×10~(-1)—4×10~(-4)S~(-1)应变速率范围内显示良好的超塑性变形;在温度为673 K及3×10~(-3)s~(-1)条件下,得到最大的断裂延伸率为604%,应变速率敏感系数m为0.36.超塑性变形后断裂区域显微组织观察表明,Mg 1.5Mn-0.3Ce合金超塑性变形的主要机制为晶界滑移,在较高温度、较低应变速率条件下超塑性变形时出现晶内滑移现象,作为超塑性变形的协调机制促进晶界滑移,随应变速率的降低或温度的升高晶内滑移越明显.  相似文献   
35.
采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工艺在573 K温度下以Bc路径对双相合金Mg-10.73Li-4.49Al-0.52Y进行1~6道次挤压变形,对变形合金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测试和应变速率为1.5×10-3 s-1的室温拉伸实验。结果表明:该合金由(α+β)相组成,变形后晶粒沿着与挤压方向成30°~45°角且呈拉长的流线状,随挤压道次的增加,晶粒不断细化,其析出相Al2Y颗粒也随道次的增加沿晶粒拉长的方向均匀化和细化。合金原始铸态无织构,1道次变形后β相的主滑移面{110}晶面织构强度最高,变形3道次和6道次后该晶面织构强度相对1道次的下降,织构向周围移动。变形到3道次,室温下抗拉强度从铸态的137.5 MPa提高到最大值166.4 MPa;4道次后,强度有一定程度下降。断口分析表明,经6道次变形后断口呈典型的延性断裂特征,存在更多的韧窝,并获得较大的室温伸长率(83%)。  相似文献   
36.
采用有机镀膜方法在低碳钢表面成功制备了疏水性三嗪硫醇类分子膜。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分析了低碳钢表面有机镀膜的成膜过程,利用蒸馏水接触角和动电位极化曲线对所镀膜层的润湿性和耐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低碳钢表面有机镀膜成膜过程同时存在3个反应,即基体与有机单体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单体之间的聚合反应及有机单体之间的聚合反应;有机镀膜后低碳钢表面蒸馏水静态接触角由基体的65.5°增大到96.3°,实现了由亲水到疏水特性转变;腐蚀电流从14.80μA/cm2降低到0.53μA/cm2,耐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7.
采用剧塑性变形工艺(等通道转角挤压和轧制)以及随后的短时间退火制备高性能Mg-Li合金,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仪测试和室温拉伸测试等研究变形前后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合金铸态晶粒粗大,主相为β相,α相分布于β相的晶界以及晶内;同时,晶内存在大量Al2Y和AlLi析出相。由于动态回复作用显著,合金变形时并未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现象;经短时间退火后,合金组织发生完全再结晶,其晶粒细化至27.1μm(12pra工艺,即等通道转角挤压、轧制及退火)。铸态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131.1 MPa和47.1%;经12pr(等通道转角挤压及轧制)变形后,合金的伸长率达到90.5%,而抗拉强度稍有提高,这主要受位错协调变形及动态回复作用的影响;退火后合金的伸长率显著降低而强度提高至237.6 MPa(12pra),出现退火致强化现象,其主要的机制是有限位错源强化及晶界强化。  相似文献   
38.
通过调查汽车漆膜“锈点”的状态及形成环境,分析漆膜“锈点”的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和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39.
多向锻造ME20M镁合金的组织演化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试、扫描电镜分析和应变速率为5×10^-5/s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分别探讨多向锻造中ME20M镁合金的显微组织演化机制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显微组织演化分为3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3种不同机制:第一阶段在真应变量ε≤0.60时,为机械式击碎细化机制,晶粒尺寸由45gm细化到12gm;第二阶段在真应变量0.60〈ε≤0.80时,为形变诱导动态再结晶细化机制,晶粒进一步细化至2.1μm;第三阶段在真应变量ε≥1.50时,为热激活晶粒长大机制,部分晶粒长大至65gm。经多向锻造加工,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其伸长率、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最大值分别为26.25%、225.52MPa、HV55.1,比初始状态分别提高了245%、6.7%和15.5%。拉伸断口SEM观察发现,第6道次前断口韧窝尺寸明显减小且其数量随应变量的增加而增多,使材料延性改善;第6道次后韧窝尺寸变大,其塑性降低。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各种汽油样品在不同条件下使涂膜变色的分析,说明了不同种类及品质的汽油对涂膜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