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47篇
综合类   20篇
化学工业   46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36篇
矿业工程   21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5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解决在大井距油田地质建模过程中难以拟合高精度变差函数的问题,本文以塔中地区塔中4东河砂岩油藏为例,提出了综合利用直井、水平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变差函数拟合的新思路。通过对地质变量不同方向、不同变差函数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对比优选发现,水平井资料具有丰富的横向信息,可拟合高精度的平面变差函数。拟合结果显示:样本数据相关性好,且无块金效应;对于钻井少,井信息相对较少的层位,利用地震数据求取变差函数平面分布图,进而开展不同方向变差函数分析,可优选出较为理想的变差函数曲线。因此,通过水平井和地震资料开展的变差函数研究结果,可解决大井距油田变差函数分析精度不够的问题,从而为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提供可靠的地质统计参数。  相似文献   
142.
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三维夹芯复合材料细观结构模型,重点研究了在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纤维和树脂的应力、应变分布,并分析了树脂种类对材料抗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速冲击载荷下,从宏观角度来看,冲击点处、芯材圆弧中心处应力较大,最易发生破坏,而下面板边缘处应力最小,不易被损坏;从细观角度来看,纤维是承载的主体,树脂起次要作用;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抗低速冲击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43.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普遍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对于该区目标层系中页岩气多期活动和富集成藏规律与区域深埋藏—强隆升剥蚀作用过程具有何种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以该盆地南部长宁页岩气区块西部(以下简称宁西地区)典型井为剖析对象,基于低温热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和盆地热史模拟等综合研究,以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生烃动力学及其压力体系变化特征为载体,研究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新生代隆升与页岩气富集与破坏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年龄为距今20~40 Ma、(U—Th)/He年龄为距今10~20 Ma,新生代地表剥蚀量为2 000 m;②五峰组—龙马溪组埋深沉降热史可划分为早志留世—晚三叠世低—中等成熟度、早—中侏罗世高成熟度和晚侏罗世—白垩纪过成熟度3个热演化阶段;③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包裹体的流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值特征、分别介于120~140 ℃和160~180 ℃,晚期流体盐度变化剧烈表明受到深部、浅表流体混染作用,保存条件被破坏;④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生烃期长时间具有超压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持续深埋藏使其生气速率达到高峰、形成异常高压,但新生代快速抬升剥蚀作用导致超压系统被破坏、现今为常压体系。结论认为,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过程具有明显的早期高压富集、深埋藏超高压保持、晚期构造隆升调整/破坏的多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44.
近年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已在中浅层(埋深3 500m以浅)区域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正逐步向深层(埋深3 500~4 500m)拓展,并已在渝西大足区块等深层区域取得初步进展。通过分析评价大足区块生气潜力、储集物性、可压裂性和含气性等相关储层参数,认为该区块与长宁、威远区块相比,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脆性矿物含量和含气量基本相当,而TOC值和孔隙度略低,整体储层品质较优;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等孔隙类型,其中粒内孔所占比例最大;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以五峰组裂缝分布最为集中。综合研究认为:大足区块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Ⅰ+Ⅱ类储层厚度大,五峰组表现出较大资源潜力;压力系数高,保存条件好;具备“基质孔隙+裂缝型”富集高产模式的特征,该区块深层页岩气展示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5.
矿山作业通常在地形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野外开展,使得针对作业人员的安全监管难以有效开展。为帮助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出针对矿山作业场景的安全帽穿戴规范性识别算法,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在复杂条件下对作业人员安全帽佩戴情况的检测。同时,针对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的人员进行实时追踪,并记录相应的追踪编号以便后续筛查追责。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针对矿山场景中存在烟尘、遮挡等困难设计包括亮度调整、旋转、模糊化等在内的数据增强流程,并且针对安全帽的目标特性设计针对性的锚框尺寸。在危险情况追踪方面,采用轻量化的DeepSort追踪算法。追踪模块以高置信度的目标区域为输入,对违规人员的头部特征进行提取,并实现追踪。充分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达到了准确、稳定、实时的检测和追踪预警效果,可以满足真实矿山作业的监管需求,能大幅提高工作现场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46.
近年来,电力网中电压不平衡给系统带来很多危害,无功电流的补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已经远不能满足要求,新型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应运而生。本文研究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无功功率理论和直接电流控制方法,实现无功功率补偿方式。在对STATCOM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同时,采用d-q电流直接控制法对STATCOM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47.
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泥页岩表面润湿性为水湿,而页岩气藏中页岩岩石存在有机质影响,页岩表面润湿性表现比较复杂,因此选择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野外露头及井下岩心进行分析,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润湿性,并从3个方面初步探索讨论了润湿性对页岩气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表面既亲油又亲水,且页岩表面更倾向于油湿,页岩岩石孔隙表面处润湿性存在差异,出现非均匀润湿性即斑状润湿|页岩自吸吸水率、吸油率随时间增加而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页岩自吸吸水率大于自吸吸油率|页岩浸泡在水中水化应力随着时间增加而先呈上升后趋于稳定,而先浸泡白油后浸泡水中水化应力上升速度减慢|页岩硬度随浸泡时间增加、浸泡温度升高以及浸泡压力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浸泡白油中硬度下降幅度较小,而浸泡水中硬度下降幅度较大|页岩表面吸附特性与表面自由能有关,表面自由能随水接触角减小而增大,同时页岩表面亲油对气态烃有较强吸附能力|页岩表面亲水性易造成水锁,而表面亲油性可减轻水锁伤害,页岩气藏水锁伤害评价应考虑页岩表面既亲油又亲水特性影响|油基钻井液对页岩强度影响较小,而水基钻井液对页岩强度影响较大,易造成井壁失稳,水基钻井液体系优化需考虑抑制其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其数据信息包含了设备信息、电压信息等多种实用信息,对其进行准确查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及过程予以说明,然后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必要性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实例,针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9.
水下阀门是水下油气生产设备的关键组件,其可靠性是保证水下油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水下阀门失效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等后果。本文介绍了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技术改进水下阀门设计可靠性,用FMECA分析法评估水下阀门失效形式,通过型式试验的方法验证水下阀门可靠性,从而达到改进水下阀门可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0.
厘清砂质辫状河隔夹层成因、掌握其分布控制因素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大有裨益。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动静态资料,分析隔夹层成因特征,建立各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模板,采用密井网多井联动、平面剖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构建各类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了基准面旋回、构型界面及砂体叠置样式等对隔夹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泛滥平原、坝间泥、废弃河道、落淤层以及冲沟是构成盒8段辫状河隔夹层的主要类型。泛滥平原规模较大、分布连续,宽度为100~1 000m;单一坝间泥长宽比规律不强,宽度一般在300m以内;废弃河道样式由河道废弃方式决定,宽度为40~330m;落淤层分布受增生体大小以及落淤层发育位置决定,宽度为10~190m;冲沟分布分散,宽度一般小于100m。其中,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隔层厚度,构型界面决定夹层分布位置及倾向倾角,砂质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约束各类隔夹层比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