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75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18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概述了我国铅蓄电池产业的布局、市场、生产、技术及装备等现状;通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铅蓄电池产业的对比,分析了我国铅蓄电池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和分析了国内铅蓄电池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42.
分析了新型铅蓄电池作为各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比较优势和不足。铅蓄电池是工业化最早的二次电池,性能稳定可靠、成本低、资源再利用性好、使用安全、大容量电池技术成熟;铅蓄电池的质量和体积比能量偏低、循环寿命偏短,但改进空间较大;原生铅、再生铅冶炼和铅蓄电池生产存在铅污染风险,管理不善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研究了动力型铅蓄电池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3.
传统铅蓄电池已进入“新技术时代”,卷绕式电池、超级电池、铅碳电池、双极性陶瓷隔膜电池等新技术的铅蓄电池相继面世或产业化,并在各种电动汽车上获得应用;新技术铅蓄电池保持了传统铅蓄电池成本低、安全性好、资源化利用率高等优点,比能量和循环寿命等性能大幅度提高;新技术铅蓄电池应用于HEV等电动车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MoVTeNbO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原料气比例和原料中水蒸汽等工艺条件对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前驱体,当反应温度为400 ℃、空速1 800 h-1、原料气:n(C3H6)∶n(O2) ∶n(Ar) ∶n(H2O)=4.4∶12.8∶36.9∶15.3时,表现出很好的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催化性能,丙烷转化率、丙烯酸选择性和丙烯酸的收率分别为60%、49.9%和30%。  相似文献   
45.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钯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勇  胡信国  张营  张翠芬 《电源技术》2004,28(5):300-302,317
尽管有关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内部氧循环问题及使用钯催化剂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研究较少。通过化学镀法制备了载体型贵金属钯催化剂Pd/Al2O3,并探讨了镀液组成、工艺条件各种因素对镀钯速度的影响,最后在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中测试了这种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46.
锂金属聚合物电池正极材料V2O5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V2O5的发展概况;论述了溶胶-凝胶法合成非晶态V2O5的研究进展;指出了V2O5作为锂金属聚合物(LMP)电池正极时,存在的大电流放电性能差、容量低、循环寿命短等问题,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如V2O5掺杂Ag、Cu、聚吡咯和聚噻吩改性等.  相似文献   
47.
为了提高硫系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对硫与聚合物脱氢硫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硫与聚氯乙烯(PVC)通过机械研磨和溶液混合进行反应前混合,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电池性能对比,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溶液混合所得材料的放电容量达到了572mAh/g,循环性能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衍射(FT—IR)和元素分析得知,溶液混合方法得到的材料中有S—C键存在,由此得出不同的混合方法对硫系材料的结构和特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48.
伊廷锋  胡信国  高昆 《电源技术》2005,29(12):845-848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研究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变化和电化学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综述了固体NMR在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变化及嵌锂机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并提出了固体NMR对于研究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充放电过程中对应于锂离子嵌/脱过程中的材料结构变化和Li与邻近金属原子的配位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展望了固体NMR技术在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前景,并认为这些技术将对未来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在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常规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球磨干混-旋转振动高温固相合成新工艺,合成了正极改性材料LiNi0.7Co0.3O2。研究了原材料、煅烧条件等工艺过程参数对合成产物结构、微观形貌及充放电性能的影响。通过本工艺制得的LiNi0.7Co0.3O2颗粒均匀细致,平均粒径约为10μm,放电初始比容量达177mAh/g。  相似文献   
5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第一性原理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平均充放电电压的预测、锂的嵌/脱机理、电子结构的研究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论计算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