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研究主要工艺参数对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影响,基于CSP生产线开展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钢的厚度规格对氧化铁皮厚度有重要影响,并且由于供氧的差异,带钢宽度方向氧化铁皮厚度的分布不均匀;通过调整终轧温度和层流冷却方式,可以减小氧化铁皮厚度,但效果并不明显;降低卷取温度,有利于促进Fe O共析反应的发生,提高α-Fe+Fe_3O_4的体积分数,室温下氧化铁皮的附着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带钢宽度方向上氧化铁皮结构存在区别,中部Fe O的共析反应更为充分。  相似文献   
12.
热镀锌钢带沉没辊辊印缺陷成因分析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没辊辊印缺陷属于镀层缺陷,产生因素很多,结合武钢生产经验,以及对生产中产生缺陷的检测分析,对该缺陷的成因进行探讨,提出控制缺陷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带钢入锌液板温、优化稳定锌液成分、改进沉没辊沟槽形貌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Formastor-Digital全自动相变仪,对CSP生产线生产的22MnB5热成形钢进行单道次压缩实验。测定了实验钢在变形温度900~1150℃、应变速率0.1~30 s~(-1)下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越小,变形温度越高时,越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同时临界变形量和峰值应力越低。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应力、应变速率以及变形温度间的关系,得到22MnB5热成形钢的Z参数和变形激活能。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忽略初始晶粒大小的影响,得到临界变形模型。根据屈服应力与应变速率间的关系,建立了高温奥氏体区流动应力-应变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胡宽辉  田德新 《特殊钢》2008,29(5):61-62
在实验室真空加热炉内进行了1.0 min冷轧链条用钢板650~690℃、2~6h的罩式退火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冷轧链条用钢的组织为铁索体+游离渗碳体,增加退火温度和时间,钢的组织趋向均匀,退火后钢的抗拉强度Rm为395~415 MPa;增加退火温度和时间,HRB硬度值从68.9降至65.0,伸长率由36%增加至39%。该退火工艺可用于工业性生产。  相似文献   
15.
将深孔加工中的工件简化成两端固定支撑的旋转梁,建立工件的动力学模型,运用梁理论得到工件的自由振动方程,利用MATLAB拟合分析在不同切削位置、不同主轴转速和不同进给量情况下工件的振动偏移量。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到工件的不同位置时,工件的偏移量不同,中心处工件偏移量最大;增大刀具的进给量,工件的振动偏移量增大;转速的变化对工件的振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两卷冷轧双相钢(7#和16#)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其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7#试样组织为多变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16#试样组织为饼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大量游离渗碳体,铁素体的尺寸较大,数量较多,马氏体岛的数量较少,尺寸偏大,发生分解的马氏体岛数量较多。16#试样组织未完全再结晶导致组织粗大、细晶强化贡献弱是其屈服强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大量未奥氏体的渗碳体导致马氏体岛数量少及发生碳化物分解的马氏体量多是其抗拉强度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孔钻床加工同批次空心车轴试验,研究错齿BTA深孔钻在不同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液流量及压力)下的切屑形态对排屑效果的影响。由试验可知:当切削速度为80m/min、刀具进给量为0.2mm/r、切削液压力达到2.8MPa、切削液流量控制在90L/min时,加工后所产生的C形屑是深孔钻削排屑过程中的理想屑形。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材料万能试验机、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热成形钢WHT1300HF在850、900和950℃分别保温5 min,以及在900℃分别保温2、10和15 min奥氏体化处理并模拟热冲压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从850℃升高到950℃,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先下降后有所升高,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显微硬度则迅速升高;而试验钢的强度、伸长率和显微硬度均随奥氏体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另外,在850℃和900℃保温2 min奥氏体化处理,试验钢的微观组织中均存在铁素体,而在900℃及以上的温度或在900℃保温5 min及更长时间奥氏体化处理后均为全马氏体组织;奥氏体晶粒大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具备良好冷成形性能的空冷强化钢,以冷轧LH800为研究对象,采用SEM、EBSD、T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钢种在罩式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600~700℃退火得到了铁素体+碳化物组织,拉伸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并且屈服平台长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晶内纳米级碳化物数量逐渐减少,晶界粗大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多,小角度晶界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且局部取向差(KAM)值逐渐减小。当退火温度超过700℃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出现。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KAM值也逐渐增大。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在700℃退火保温4 h,空冷强化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低,延伸率最高,具备最佳的冷成形性能。本工作基于冷轧LH800退火过程的显微组织和纳米级碳化物的演变,揭示了LH800出现屈服平台现象的本质,并获得了该钢种具备最佳冷成形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