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9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248篇
电工技术   47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24篇
化学工业   494篇
金属工艺   270篇
机械仪表   353篇
建筑科学   650篇
矿业工程   249篇
能源动力   89篇
轻工业   832篇
水利工程   185篇
石油天然气   342篇
武器工业   56篇
无线电   58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6篇
冶金工业   150篇
原子能技术   101篇
自动化技术   600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50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244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设计艺术学专业学位点和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而质量并非同步提高;同时,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针对本学科培养目标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探索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2.
工业控制以太网协议实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是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高速以太网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解决以太网通信的实时性、可互操作性、可靠性、抗干扰性和本质安全等问题,同时研究开发相关高速以太网技术的现场设备、网络化控制系统和系统软件等是目前工业控制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工业控制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的性能指标及目前常用的工业控制以太网协议实现细节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各种工业以太网技术可能会像现场总线国际之争那样,出现多协议并存局面,但以太网协议的相融统一是工业控制以太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3.
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个通过网络访问Matlab Web Server从而可以远程实现目标识别的方法.为使Matlab Web Server正常运行,对系统的使用环境进行了一定规则的配置,而进行目标识别的神经网络算法也作了适当的修改以适应所在环境.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远程仿真上是可行的,它克服了目标识别只能单机运行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热膨胀仪研究了实验室制得的MgO-PSZ陶瓷的热膨胀特性。以直接共沉淀复合掺人CeO2、Y2O3和CaO的MgO-PSZ经一定条件热处理后,在550-950℃低温范围发生了单斜相→四方相相变。这一低温相变降低了MgO-PSZ的热膨胀系数,伴随相变产生的体积收缩与试样受热时的体积膨胀发生抵消,使试样表现出零膨胀特性,从而改善了材料的抗热震性。  相似文献   
105.
针对PMSM传统直接转矩控制存在开关频率不规则、开关噪声的频率范围太宽和死区补偿算法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脉宽调制(PWM)和死区补偿的PMSM预测直接转矩控制(DTC)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已知零电压矢量的基础上,根据预测转矩和磁通误差来选择两个其他有效电压矢量,与此同时,也考虑反电动势和磁通-转矩耦合器;接着,利用零电压矢量和两个其他有效电压矢量预测每个采样周期的转矩和磁通变化量,其中,三个电压矢量的开关周期由转矩和磁通误差以及在上一步中计算出的预测转矩和磁通变化共同决定;然后,采用死区补偿算法和改进的PWM来减小死区效应,以提高预测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转矩控制和磁通控制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极大降低了开关损耗。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决直流系统中工况变动及负载变更条件下造成的故障电弧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Hilbert transform, CEEMDAN-HT)包络谱和堆叠自编码器(stacking automatic encoder,SAE)的直流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方法。首先参考雄安高铁站区直流系统典型负载搭建含混合负载的直流串联故障电弧实验平台,采集多工况下的电流信号并建立故障电弧数据库。其次采用CEEMDAN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得到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然后进行HT变换Hilbert transform)分析包络谱,组成首尾相接的高维特征样本,最后将样本输入SAE模型中学习特征,实现变负载下的直流故障电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发挥CEEMDAN-HT从原始信号中提取故障电弧特征和SAE无监督学习的能力,不需要人工设置阈值即可准确识别故障电弧并进行负载分类,平均准确率可达98.9%。  相似文献   
107.
考虑配电网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与耦合性,提出一种基于区域解耦的时空双尺度电动汽车优化调度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分区的电气特性、生产生活特性以及电动汽车出行特性,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图论法的配电网络分区方法;接着,提出一种时空双尺度的电动汽车分层调度方法。上层为时间尺度的调度,以最小化系统峰谷差和负荷方差为目标,通过优化调度得到配电网各时段的电动汽车最优充放电数目;下层为空间尺度的调度,结合上层优化结果,针对不同区域间电动汽车负荷的差异性,分别在商业区构建考虑充电站拥挤度的动态电价调度模型,在居民区和办公区构建考虑用户意愿指数的动态电价调度模型。最后,针对区域间复杂耦合性造成优化模型难以求解的问题,建立基于信赖域的改进乘子交替方向–序列二次规划(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successive quadratic programming,ADMM-SQP)算法,并对各个区域的子模型解耦后并行求解。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基于IEEE33节点构建仿真模型,结果表明,所提优化方法能够实现多个区域电动汽车的协调优化调度。  相似文献   
108.
结合教学实践研究“锚点”探究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应用,旨在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通过“引锚-探锚-固锚-省锚-悟锚”开展新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研究,实现单稳态触发器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其电路分析、设计和应用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9.
AI加速器在空间探索应用时需要考虑到空间辐射环境下SEE引发的软错误。在AI加速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SEE容错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本文对Lenet-5的加速器进行了SEU故障注入,提出了一种从网络结构与电路模块映射的角度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在神经网络中,由于AI加速器计算数据大的特点,发生在权重和特征图的SEU错误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会被池化层屏蔽掉,SEU错误发生在靠近输出的层级比靠近输入的层级更容易导致识别准确率的下降。此外,实验还发现,在加速器电路模块映射中,负责产生使能信号和地址控制信号的控制单元CTRL比处理单元PE和存储单元MEM更容易被SEU错误所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加速器的正常运行。最后本文针对评估结果,进行了STMR加固措施对CTRL进行了加固,相比于FTMR,极大地减少了面积开销。  相似文献   
110.
周勇  胡文彬  程普  叶泓蕤  郭东来  杨明红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3,52(3):20220485-1-20220485-9
多芯光纤光栅形状传感技术利用空分复用以及应变监测的优势,结合不同的栅点布设方案,实现待测对象的连续曲率和形状传感。首先介绍了多芯光纤光栅曲率和挠率传感原理,提出采用齐次矩阵变换的三维重构算法实现光纤的三维形状重构。为了探究不同光栅密度对实验精度的影响,利用算法编程模拟了不同光栅间距下的三维形状重构精度,依据模拟仿真的结果,建立了不同光栅间距与三维重构误差之间的关系。三维形状传感实验使用光栅间距为10 cm和5 cm的七芯光纤光栅串。实验结果表明,最大误差出现在尾点处,分别为2.56 cm和1.15 cm,占全长的3.2%和1.4%,平均误差为1.32 cm和0.62 cm,占全长的1.7%和0.8%。实验结果与仿真值比较接近,说明可以依据仿真结果对不同光栅间距下的三维形状误差进行预测。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合理配置测点资源,在较低的成本范围内实现高性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