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35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叙述了热处理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热处理柔性生产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发展概况。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能极好地推进热处理理论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这时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热处理技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2.
目前我国对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方面监测里的离子与离子型的化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式是离子色谱。在环境监测方面,离子色谱法是大气、水质、土壤等监测的最佳检验方法。离子色谱这个监测仪器的保养操作方面与整体的结果是有很大关系的,随着离子色谱在污水排放环境监测以及土壤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加。确保环境的安全监测,针对这样的情况,下面就离子色谱监测前处理以及仪器操作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3.
预硬型塑料模具钢P20和718等温转变曲线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厂方设计并生产的P20和718钢,利用膨胀法测定了它们的等温奥氏体转变曲线(TvTvT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制订合理的预硬化工艺建立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气体软氮化与渗碳淬火相比较,由于它不需要高温加热和快速冷却,所以变形小。因此,气体软氮化在齿轮上的应用目前正在研究。可是气体软氮化应用于普通的钢,由于渗层深度浅,只能限于应用在Hertz压力低于100kg/mm~2的齿轮。作者成功地研究了一种钢(RDK401),这种钢用气体软氮化方法可得到有效渗层深度(Hv513)超过0.3mm。用RDK401钢和最佳的气体软氮化工艺相结合,确保了齿轮在Hertz压力超过180kg/mm~2下服役。  相似文献   
36.
定制家具设计同时具有空间与造型设计的特点,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要素的紧密融合,并以此作为设计价值标准与思维拓展脉络。本文以某办公定制家具设计过程为例,探索定制家具设计的一般性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前,我国高速钢消耗量大,且普通高速钢的切削性能不能适应加工高强度钢和耐热合金钢的需要,只得消耗相当数量的含有大量钴元素的超硬高速钢。但由于超硬高速钢加工性能差,需用特殊砂轮磨制等缺点,难以广泛采用。高速钢气体软氮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8.
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XT—I型显微图象分析仪”于1988年7月15日由国家教委委托上海高教局组织了鉴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国内第一台研制成功的功能较全的中型显微图象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仪器是以一台十六位微型计算机为主机的图象分析系统,其设计是以金属显微组织定量分析为目标,兼  相似文献   
39.
低温两相区渗碳浓度场的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非线性算法,通过增加相区移动边界条件,对20钢工件的低温渗碳二维浓度场进行了模拟,其中扩散系数与碳浓度之间的关系有杉了Agren表达式。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上步讨论了渗碳温度对低温两相区渗碳浓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热处理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热处理计算机模拟是热处理智能化的基础。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和界面条件突变的处理方法实现了几种复杂形状零件在复杂的淬火操作过程中温度场、相变、应力和应变的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将气体渗碳的计算机模拟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智能型密封多用炉自动生产线,已处理渗碳件3 000炉次以上,全部合格。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渗碳和渗氮零件的承载能力和可靠性,减少热处理变形,缩短渗碳时间。建议将机械产品的CAD、选材与热处理的CAE和产品可靠性的动力评估技术相结合,进行高可靠而又无冗余的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