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4篇 |
化学工业 | 3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51篇 |
轻工业 | 9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克服传统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挤土效应、噪音等消极影响,扩大预应力管桩的适用范围,研究开发了新型的中掘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通过现场足尺试验,对同一场地相同规格的中掘预应力管桩、锤击法管桩进行静载荷试验,并通过桩身应力量测设备研究其桩身荷载传递规律,对比分析得出中掘预应力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性能以及荷载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中掘预应力管桩竖向荷载传递规律与其他桩型相似;中掘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对桩侧摩阻力产生了一定的削弱,实测得出的极限侧摩阻力值小于锤击桩,但其桩端旋喷注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桩身承载能力;中掘预应力管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与同一场地的锤击桩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为了克服预应力管桩施工挤土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开发了可以在施工过程中边取土边沉桩的新型中掘管桩,该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机械化程度高、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为验证中掘桩在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通过现场对比试验,先后量测锤击桩、中掘桩和钻孔灌注桩在沉桩过程中土体的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研究分析了软土地区单桩沉桩过程中沿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的挤土规律,对中掘管桩沉桩的挤土效应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锤击桩在沉桩过程中对桩周土体产生明显的挤土效应,且挤土效应在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都有明显的规律性及土层差异性。而新型中掘管桩在沉桩后,桩周土体仅有少量的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无明显增长,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 — 11 — 1999 )中预制桩、灌注桩极限桩侧摩阻力标准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取值完全引用上海 89 版规范。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桩基工程在上海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程实践中桩基载荷试验值与 99 版规范计算值差异较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结合近年来的工程实测资料对 99 版规范桩基承载力取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此收集了 17 个工程共计 50 根 桩身大部分位于淤泥质土中且桩端支承于第 = 5 * GB3 ⑤ 层相对较软土层的预制桩 和 22 个工程共计 66 根分别以⑦,⑧,和⑨ 3 层土为持力层的钻孔灌注桩的实测资料,对 99 版规范桩基承载力取值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统计分析和有限元数值分析两种方法对收集样本进行了分析,以综合确定预制桩和灌注桩的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取值。其次,按照调整后的承载力取值,对各统计样本进行了回代计算,通过比较表明依据调整后的承载力取值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保证率。 相似文献
24.
为了验证周期性结构对波的阻隔作用,基于Bloch-Floquet理论,推导周期性结构的频散关系,得到周期性结构的频率带隙。建立一维层状周期性基础数值模型,分别以环境振动和地震波作为输入波,通过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对有无周期性基础的三层钢框架模型进行了频域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输入波的频率处于周期性基础频率带隙内时,可以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当输入波的主频处于周期性基础频率带隙外时,无法减小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因此,通过调节周期性基础频率带隙宽度使其覆盖地震波的主要频段,可以有效阻隔地震波的传播,减小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25.
记者:赵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菲尼克斯电气一直以来都注重企业的本土化,因此十分重视产品在安全方面的开发,能不能请您介绍下菲尼克斯电气在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6.
针对新型电脑横机控制器中PC机与单片机之间并行数据交换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握手信号和纠错功能的通用接口,并采用并行流水线作业法提高交换速度。该接口在新型电脑横机控制器中的应用表明其可靠性高,交换速度快,易于实现,适用于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究钻孔灌注桩在竖向成孔时伴随的孔周土体径向应力的卸荷情况,基于SMP屈服准则及非相关联流动法则,探讨了初始原位应力场条件下砂土竖向钻孔孔周存在的2个塑性区的应力状态工况,并推导了该工况的应力场、位移场的解答,给出了工况判别标准。结果表明:静止侧压力系数K0、土体内摩擦角φ的选取关系到孔周塑性区半径re,rp的变化,对塑性区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同K0和泥浆重度rmud下的孔壁相对位移、孔壁应力均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孔壁相对位移随K0增大而增大,随rmud的增大而减小,但孔壁径向和环向应力并不随K0的改变而改变;砂土竖向成孔的孔周塑性区范围几乎沿深度不发生变化,塑性半径rp对钻孔孔壁环向应力有较大影响。提出的理论解对于砂土初始原位应力场中的灌注桩成孔卸荷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为揭示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破坏形式,对2榀两层单跨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单边螺栓端板连接组合框架进行拟动力试验研究。该试件的梁柱连接节点形式为平齐端板或外伸端板连接,组合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试验影响参数为柱截面类型和端板类型。研究了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响应,分析了滞回性能、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等,评价了梁柱半刚性连接和楼板组合效应对组合框架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耗能特性。在柱截面宽度和含钢率相同条件下,采用单边高强螺栓端板连接方式,圆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最大位移响应和累积耗能比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大;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水平承载力和初始刚度优于圆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装配式组合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通过广东软土地区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大吨位静载试验,分析了该地区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及荷载传递机制,为该地区大直径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实测结果研究表明:试桩的Q-s曲线呈缓变型,桩端承载力分担总荷载比例均低于15%,表现为摩擦桩特性;随桩顶荷载增加,桩土相对位移沿桩身的递增幅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淤泥质粉质黏土和淤泥达到极限侧摩阻力所需的桩土相对位移分别为17和6 mm,砂土达到极限侧摩阻力所需桩土相对位移22~27 mm,桩身上部土层侧摩阻力发生不同程度的软化;桩身上部粉质黏土的桩土相对位移为18~23 mm,在桩土相对位移达40 mm时,下部粉质黏土层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的87%以上,桩土相对位移继续增大时,侧阻增加趋势较为平缓,并逐渐接近于极限值;风化砂岩侧摩阻力随桩土相对位移的增加而增大,极限荷载下侧摩阻力未完全发挥;桩端阻力随着桩端沉降量的增加呈加工硬化型。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