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7篇
电工技术   55篇
综合类   29篇
化学工业   65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48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13篇
轻工业   64篇
水利工程   14篇
石油天然气   45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8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陆梁隆起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根据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和地震反射特征,将研究区的不整合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为研究区油气运聚作用也各不相同。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配置可分为五种类型:I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Ⅱ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Ⅲ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Ⅳ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砾岩;Ⅴ型,不整合面之上为砂砾岩,其下依次为泥岩、砂岩、砂砾岩。其中,Ⅰ型、Ⅱ型为本区油气运聚最为有利,白垩系底部不整合与断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输导通道,不整合之下的淋滤带是较好的运移通道,在其上风化粘土层的遮挡下,油气可有效地横向运移,喜马拉雅运动后期产生的正断层切割不整合底部的砾岩及上覆大套砂岩,向上快速输导油气。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封堵油气成藏有三种模式,即粘土层封堵、淋滤带半风化泥岩封堵和淋滤带薄层泥岩封堵。  相似文献   
3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薄层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捍东  赵迪  任敦占  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6):919-924,1012,832,833
大量实验表明,地球物理数据符合或近似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可将高斯分布和贝叶斯原理结合并应用于地球物理反演。本文在无噪假设条件下推导出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迭代反演算法,基于贝叶斯原理重新推导了迭代反演公式。经3层和12层砂泥岩互层层状介质模型试算与实际应用,其结果均表明,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波阻抗反演算法与多道反演思路相结合,具有反演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可明显降低噪声影响,而且运算简单,可有效识别薄层。  相似文献   
33.
水平井砾石充填SLCH防砂工艺矿场试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砾石充填是适用于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的一种较好的防砂方法,但由于在充填过程中水平段容易形成砂桥导致防砂失败,长期以来在中国缺乏成功的矿场应用实践。介绍了水平井砾石充填SLCH防砂工艺,详细阐述了该工艺的基本原理、防砂管柱结构、施工流程、施工参数和矿场试验情况。矿场试验证实,SLCH防砂工艺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防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膨化马铃薯片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鲜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的主要原料,从原料的配比,老化条件的测定等方面对一种即食马铃薯酥片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产品的生产工艺、主要工艺条件及配方。以本工艺生产的产品具有香酥脆的特点。该产品的开发与马铃薯资源的深加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5.
科学合理的配煤技术对于焦化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炼焦配煤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原料煤煤质特性的深入认知。影响炼焦煤性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变质程度、煤岩组成及第三成因因素,故煤岩学对炼焦配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论述了经验配煤、煤岩配煤及人工智能配煤3种炼焦配煤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凝练了炼焦配煤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研究实际,重点梳理了煤岩学指标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现状。在注重煤岩特征的同时,也需兼顾工艺指标等相关参数对炼焦煤优劣的表征。在实际应用中,各项指标参数的选择和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参数适配范围并尊重该指标与炼焦煤特性的真实对应关系。基于以上内容,提出了关联成煤时代、产地等地质因素和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等工艺指标的整体思路,实现焦炭性能与原料煤特性的科学、深入关联,构建“本源-过程-结果”一体的优化配煤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36.
胶原蛋白与化妆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概述了胶原蛋白的性质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和相关的配方 ,也谈到了含有胶原蛋白的产品配方在防腐剂和香精的选择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丁二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甲苯磺酸作为丁二酸和甲醇的酯化催化剂,性能优于硫酸。本文探讨并找到了其较好的反应条件,酯化率达95.0%。  相似文献   
38.
为了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扩展其应用范围,采用等离子全方位离子镀膜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沉积了含有Si-N和Si-O的2种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研究了其表面形貌及其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探究了DLC薄膜对AZ31镁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利用SEM和AFM观察了AZ31镁合金表面沉积DLC薄膜的表面形貌,采用电化学法测试表面沉积DLC薄膜的AZ31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开路电位,通过拉伸试验测试其在空气和3.5%NaCl溶液中的应力应变。结果表明:镁合金试样表面的DLC薄膜光滑致密,在3.5%NaCl溶液中表面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的极化行为与表面未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相似,表面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电位正向移动,耐蚀性提高;与表面未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相比,在空气中,表面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极限抗拉强度与其接近,延伸率略低;在3.5%NaCl溶液中,表面沉积DLC薄膜AZ31镁合金极限抗拉强度略有降低,延伸率略高。  相似文献   
39.
ABSTRACT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and vegetation growth status are two direct indicators of drought.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the LST index and vegetation index to construct drought eigenvectors, then proposed a new remote sensing drought index to assess the drought severity by calculat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rought eigenvector of the target pixel and the drought eigenvector under an extremely wet state.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various objects to drought, the drought eigenvectors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were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Vegetation Water Stress Index (T-VWSI)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sured relative soil moisture (RSM).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 between the T-VWSI and 20-cm RSM reached 0.81, 0.77, and 0.78 in May, June, and July,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T-VWSI is a promising drought index tha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rought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40.
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技术--以单家寺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热采井经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套管易疲劳损坏是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单家寺油田现场调查分析,找出了热采井套管损坏的基本规律,重点对油层出砂及注汽时对套管的损害机理进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高真空隔热管注汽时对井筒热应力场的影响规律。开发了热采井防砂、环空充氮、采用新型热敏封隔器等防治技术,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综合防治,单家寺油田油井套损率已由2000年的0.33%下降到2003年的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