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0篇 |
免费 | 512篇 |
国内免费 | 25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63篇 |
综合类 | 422篇 |
化学工业 | 512篇 |
金属工艺 | 351篇 |
机械仪表 | 410篇 |
建筑科学 | 323篇 |
矿业工程 | 228篇 |
能源动力 | 212篇 |
轻工业 | 639篇 |
水利工程 | 145篇 |
石油天然气 | 130篇 |
武器工业 | 94篇 |
无线电 | 52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89篇 |
冶金工业 | 265篇 |
原子能技术 | 67篇 |
自动化技术 | 80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0篇 |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30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29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204篇 |
2014年 | 273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415篇 |
2011年 | 463篇 |
2010年 | 408篇 |
2009年 | 386篇 |
2008年 | 462篇 |
2007年 | 564篇 |
2006年 | 411篇 |
2005年 | 336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工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制备出能引导细胞分化并产生具有一定功能再生组织的支架材料,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化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的生物活动,是组织再生的关键。本文从提高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化入手,说明纳米材料是蛋白和细胞吸附的最佳选择,重点分析了化学改性、引入RGD多肽片断、多肽-聚合物支架及ECM基支架材料四种提高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化的方法,并对支架材料生物功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3.
本文基于小波变换研究了分形图像压缩系统.根据小波系数的能量分布特性,给出了新的小波树定义与分类方法,并在小波域内建立了具有双伸缩因子的压缩映射.在将新的压缩映射应用于图像编码过程时,结合小波嵌入式零树编码思想给出了新的小波分形图像压缩方法.数值实验给出了本文方法与已有方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64.
为了保证输电线路杆塔接地体在雷击、短路故障下顺利泄放电流且具有尽可能低的电位抬升,接地体必须具有足够的通流能力、小的接地阻抗和持久的抗腐蚀性。运行中,由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体截面、通流能量密度选择不合理,导致故障下通流不足熔断等事故,造成严重的系统安全运行事故。通常,对于杆塔接地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接地电阻方面,对其通流能力的考量较少;其次,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线路不同故障位置、不同故障类型等对杆塔接地体的通流要求不同。为了研究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对杆塔接地体的通流要求,首先,调研了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重要参数,从中选取了输电线路典型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TP-EMTP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了110 kV~1 000 kV交流输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其次,选取了输电线路较为常见的雷击以及短路故障作为研究对象,沿输电线路均匀选取11个杆塔作为故障发生点,仿真计算了在输电线路不同杆塔位置处发生接地故障、雷击杆塔时注入接地体的电流和能量负荷特性,获得了故障下不同位置杆塔接地体通流特性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流经杆塔接地体的电流及能量随着电压等级、输送能量的升高而增大;雷击变电站出口处杆塔时,注入接地体的电流和能量最小;同一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不同位置杆塔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杆塔接地体的电流以及能量沿杆塔均呈现∪型分布,流经线路中间位置杆塔接地体的电流及能量最小;雷击不同位置杆塔时,注入杆塔接地体的雷电流绝对值呈现∩型分布,能量呈现∩型分布。由此可知,杆塔短路故障或遭雷击位置不同,注入杆塔接地体的电流和能量差异很大,接地体截面和布置结构应采用差异化设计。研究成果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线路位置杆塔接地体差异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66.
对单相Boost功率因数校正器进行了设计和仿真研究。对电路的电压环及其脉动补偿电路、输入滤波器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参数优化。脉动补偿电路及优化的电压环使输出电压纹波显著减小,并改善了电路动态性能。优化的输入滤波器在保持电路稳定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功率因数并给出了纹波几乎为零的理想输入电流,建立了一个基于saber的优化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 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羊血浆蛋白的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及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胃蛋白酶对热处理后的羊血浆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利用茚三酮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表面电位(Zeta potential)及粒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表征羊血浆蛋白的水解程度及消化产物的结构特性。结果 热处理可使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水解度增加,90℃热处理时水解度达到最大值,热处理可产生更多的低分子量组分,消化降解更为完全。90℃热处理时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的粒径分布单一,聚集程度最高。70~90℃热处理组的红外光谱显示酰胺Ⅰ带向低波数方向有不同程度红移,随着热处理程度的增加,羊血浆蛋白消化产物中α-螺旋结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β-折叠结构含量总体降低。结论 热处理对羊血浆蛋白体外模拟消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蛋白质变性的角度考虑,羊血浆蛋白的热处理强度不宜超过90℃ 20 min。 相似文献
69.
70.
本文以低盐腊肉为原材料,采用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对其真空冷却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探究了冷却终压对腊肉冷却速率和质量损失的影响,并将实验和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腊肉中心温度从80 ℃降至20 ℃过程中,当冷却终压为100 Pa时,实验测试耗时28 min,质量损失为8.0%,模拟计算耗时25 min,质量损失为8.5%;而在冷却终压为2000 Pa时,实验测试耗时58 min,质量损失为7.0%,模拟计算耗时57 min,质量损失为7.5%。这表明冷却终压降低,冷却耗时明显缩短,且实验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基于冷却终压对冷却速率和质量损失影响的模拟结果,将冷却终压与冷却耗时以及质量损失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冷却终压与冷却耗时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冷却终压与质量损失呈线性函数关系,这为腊肉的快速降温及贮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