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5篇 |
化学工业 | 5篇 |
金属工艺 | 53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冶金工业 | 20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板坯二冷段电磁搅拌电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电流强度、电流频率及浇注断面尺寸对电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频率和电流强度下搅拌器内磁感应强度分布趋势基本相同,根据磁感应强度分布均匀且相对最大的原则,此搅拌辊最佳电磁搅拌频率为5~6.5 Hz。不同电流强度条件下沿宽度方向距左侧1/3处的磁感应强度波峰比右侧的高近50%,磁感应强度的大小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沿厚度方向中心部位磁感应强度最小,仅仅是靠近铸坯表面的一半。为保证搅拌力较大的位置位于铸坯内部,最佳浇注断面宽度尺寸是800~2000 mm。模拟结果为板坯二冷电磁搅拌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2.
273.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试制含钒钛普通取向硅钢,采用不同的二次冷轧压下率进行轧制并研究了其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时,组织中与轧向呈约35°夹角的Ⅰ类宽切变带最为密集,这有利于在最终二次再结晶退火中获得位向准确的高斯晶粒.一次冷轧板以α线织构为主,当压下率增大时,α线织构组分取向密度逐渐减小,逐渐转变为α+γ混合纤维织构.二次冷轧板以γ纤维织构为主,随着压下率的增大,以{111}<112>位向为代表的γ纤维织构逐渐增大,压下率增大到60%时,{111}<112>取向密度达到4.135,之后继续增大压下率,{111}<112>强度提升有限.在实验条件下,最佳的一次冷轧压下率为72%,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最终成品可发生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磁性能P17达到1.049W/kg,B8达到1.950 T. 相似文献
274.
275.
276.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工艺试制的高磁感取向硅钢(Hi-B钢)组织、织构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试制的Hi-B钢热轧板显微组织及织构在厚度方向上存在不均匀性.常化板表面脱碳层铁素体晶粒明显粗化,常化板织构基本继承了热轧板相应的织构类型,仅织构强度不同.一次大压下率冷轧后,晶粒及其晶界沿轧向被拉长形成鲜明的纤维组织,织构主要为α纤维织构和γ纤维织构,脱碳退火后试样发生回复和再结晶现象并形成初次晶粒组织,脱碳退火后织构分布较为集中.温度升高至1000℃时二次再结晶开始,1010℃时钢中晶粒发生异常长大,高斯织构强度达到61.779.成品磁感为1.915 T,铁损为1.067 W·kg-1. 相似文献
277.
为了研究铝脱氧不锈钢开浇过程中二次氧化对钢水洁净度和夹杂物演变的影响,实现钢中夹杂物的有效控制,分别在LF精炼出站、开浇过程中不同时刻取样,采用扫描电镜、ASPEX自动分析仪、热力学计算等不同方法研究了铝脱氧不锈钢中夹杂物的形貌、成分、数量和尺寸分布,确定了铝脱氧不锈钢开浇过程中夹杂物的演变行为和对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开浇过程钢中氧氮质量分数、夹杂物数密度变化规律类似,20 min时分别增加至7.4×10-5、0.0674%、17.1 mm-2,此后随着浇铸过程进行逐渐降低;LF精炼出站时钙处理改性夹杂物效果较好,其类型主要为Ca O-Al2O3-SiO2-MnO-(MgO),开浇过程中二次氧化降低了钙处理操作的作用效果,20 min时夹杂物类型转变为MnO-Al2O3-SiO2-CaO复合夹杂物,浇铸约60 min时,连铸过程中钢水的洁净度基本达到稳定,此时夹杂物类型重新转变为Ca O-Al2O3-Si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