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25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7篇
无线电   2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笔的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引言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基于笔交互的计算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1991年2月美国微软公司和GO公司分别发布了笔输入操作系统Win-dows for Pen,PenPoint,接着有Apple公司的New-ton,和General Magic的Magic Cap等,这些系统和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大大推动了基于笔交互的计算模式和  相似文献   
42.
研究带式输送机优化速度特性,针对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效率低、物料运量不可变、造价高的问题,根据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传动效率高、实现有级调速、成本低.为了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改进驱动装置,提出一种以AMT作为传动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的操作实现自动驱动带式输送机进行起动的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AMT和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工具,建立了AMT驱动带式输送机的仿真模型,并对起动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输送带的最大加速度和速度满足要求,且方案能保证离合器的优化特性,提高了传动效率,的确为方案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3.
在建立含时滞的车辆1/4主动悬架动力学微分方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PID控制策略及含时滞的线性常微分方程理论推导出了模型的稳定条件,采用了Routh-Hurwitz稳定判据的方法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计算出了系统的临界失稳时滞时间。通过Matlab/Simulink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当取临界时滞时间0.153 s时,与无时滞PID控制相比,簧载质量垂向加速度幅值范围及均方根值增加了1.2倍左右,系统处于临界稳定。当时滞时间τ=0.18 s时,簧载质量垂向加速度幅值范围及均方根值急剧增加了2.5倍左右,系统出现不稳定的混乱振动状态。计算分析与仿真结果证明了Routh-Hurwitz稳定判据能为主动悬架设计及时滞失稳机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以非机动车中发展较快的自行车为例,基于事故发生接触碰撞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上留下的痕迹和人体伤痕分布等证据,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将非机动车行驶状态的鉴定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进而重现事故现场.这为判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行驶状态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提高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45.
针对当前车辆动力学模拟与动态控制研究中所采用的经验轮胎模型需要大量实验数据的情况,探讨了利用理论轮胎模型来进行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的实现方法,以改善轮胎经验模型对实验数据过于依赖的不足。通过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实现了Gim理论轮胎模型的模块化建模和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Gim理论轮胎模型的精度高,能准确预测轮胎的力学特性;所建立的Simulink轮胎子模块通用性强,所需参数少,运算快,为车辆动力学的实时仿真提供了很大方便。  相似文献   
46.
研究在不同转向车速下的汽车前照灯转角优化问题,首先在车辆二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前照灯转向模型,应用线性二次优化理论对前照灯转角进行优化;其次在MATLAB/Simulink中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根据所得的结果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AFS的硬件设计与仿真。通过Proteus的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路合理,前照灯转动的角度与预期的一致,证明了所建立的车辆模型和转向灯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7.
智能车辆队列协同行驶是提高通行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增强行车安全的有效手段。当前,车辆队列协同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建模,仿真分析阶段,缺少实验设备,开展实验分析研究存在困难。基于松灵公司的SCOUT MINI线控底盘,构建了智能网联车辆队列协同控制实验系统。硬件系统主要包含底盘、工控机、感知、导航、通信、显示6大模块,软件系统包含驱动层和操作系统层两层。实验系统可工作于单车和队列两种模式,能够开展车辆队列跟随、超车、稳定性等系列实验。该系统对推动智能网联车辆队列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