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2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159篇
电工技术   210篇
综合类   189篇
化学工业   248篇
金属工艺   110篇
机械仪表   197篇
建筑科学   278篇
矿业工程   120篇
能源动力   67篇
轻工业   241篇
水利工程   138篇
石油天然气   86篇
武器工业   35篇
无线电   27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2篇
冶金工业   96篇
原子能技术   46篇
自动化技术   37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为准确揭示板柱-剪力墙结构抗震薄弱部位和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机制,基于ABAQUS软件显式计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开发的程序可对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进行倒塌数值仿真。首先,从构件和整体层面对开发程序计算结果的可信性予以验证。其次,结合某板柱-剪力墙结构工程实例,进行中震、大震、超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及倒塌数值仿真。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精细化弹塑性时程计算分析成果优于等效弹性算法,设置暗梁对提高结构抗倒塌能力作用显著。提出通过适当增加底部楼层墙厚和主要墙肢配筋率来提高结构抗倒塌能力的方法,该方法既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又确保最大程度考虑经济性因素。  相似文献   
942.
贝尔凹陷褶皱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华  刘俊  刘建党 《中国矿业》2005,14(3):79-82,85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成藏条件最优越的凹陷之一,发育的构造样式以伸展断块为主,存在部分褶皱构造,研究褶皱构造不仅可以发现褶皱类圈闭,正确分析褶皱构造成因还有助于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贝尔凹陷中褶皱构造油气富集情况差异很大,通过对褶皱构造成因进行分析,指出聚集油气最有力的褶皱构造是反向断层遮挡的断鼻构造和滑塌型背斜构造,值得继续探索的是塌陷背斜构造。  相似文献   
943.
卢明国  刘俊  沈华 《中国矿业》2007,16(11):91-93
冀中凹陷饶阳凹陷马西断裂具有分段性,且各段几何特征存在差异,根据展布方向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北段NNW向、中北段近NS向、南段NEE向三段;根据成因分为走滑断层、伸展正断层、横向调节断层。各分段断层的结构、形态、伴生构造活动时间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等都存在较明显差异,断层的分段处是马西洼槽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944.
在机电管线综合总应用BIM技术,可实现精细化深化设计,可视化多专业协同优化,工序及施工模拟有利于预制加工和安装控制,通过制订执行手册,制订BIM管线综合优化组织架构等措施,可规避施工风险极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45.
基于实际工程需求,某项目塔楼沿高度方向存在4次梁托柱转换,且上、下层相邻的转换梁分别在南北、东西侧交错设置,形成多重转换结构体系。由于建筑立面造型须形成横平竖直的矩形方格网形式,选择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转换柱能同时兼顾建筑造型和结构受力的需求,由此提出一种四角筒双向多重大跨度错位连体的新型结构体系。经过计算分析,X,Y向框架部分承担倾覆力矩百分比分别为21%,22%,层位移曲线呈弯剪型,此结构体系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性。基于大震弹塑性时程计算和关键构件优化对比分析,提出采用"宽扁"形式的转换梁截面,其上支承8个楼层的转换梁上托柱增加为3根,转换梁以上所支承的楼层中底层和顶层柱改为方钢管混凝土柱等改进措施。为合理解决转换柱抗剪承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在转换柱所在楼层的两侧相邻跨,与转换柱相连处增设一段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其内置钢板与转换梁内型钢梁连为一体,形成转换柱和钢板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剪力的构造措施,并通过转换梁有限元对比计算分析验证传力的合理性,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考虑长期荷载作用时的大跨度梁抬柱结构,转换梁及其相邻上一楼层梁柱内力可能会产生突变,结构设计阶段应予以重点考虑该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46.
采用四边形等参元研究建立饱和-非饱和路基水分场的有限元算法。以往的研究只给出了应用三角形单元时的路基水分场有限元计算方法,而三角形单元精度较低。从能量守恒的原理出发,采用Galerkin加权余量法推导得到四边形等参元来分析渗流问题的有限元格式。进一步基于Jacobi矩阵转换及Gauss数值积分,确定了该方法中刚度矩阵的元素计算式,并给出了容量矩阵及其元素表达式。该方法考虑了土体各向异性以及渗透系数与坐标轴不重合等情况,是非饱和土瞬态渗流分析的一般形式。进而通过算例说明四边形单元在分析具有对称性的问题时精度优于三角形单元。最后通过对路基水分场的计算得到了在连续降雨条件下路基饱和区扩展规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47.
目的为提高镁合金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的腐蚀防护性能。方法在AZ31B镁合金表面,先化学镀Ni-Cu-P,再化学镀Ni-P,制备Ni-Cu-P/Ni-P复合镀层。研究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厚度和腐蚀电流密度随镀液硫酸铜浓度的变化规律,表征1.0 g/L硫酸铜质量浓度下,复合镀层的截面形貌、成分和晶态结构。结合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分析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和腐蚀防护机理。结果复合镀层中的铜含量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铜对复合镀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很大。通过抑制镀层表面胞状物的生长和增加形核点数量,铜的共沉积能够大幅提高复合镀层的致密性。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加,样品表面的催化活性下降,镀液稳定性升高,由此导致复合镀层的厚度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硫酸铜质量浓度为1.0 g/L时,复合镀层均匀致密,并具有可钝化性,按照ISO 9227,其耐盐雾腐蚀时间超过180 h。结论化学镀Ni-Cu-P/Ni-P复合镀层能够赋予镁合金表面优异的耐蚀性能,复合镀层所具有的可钝化性和均匀致密的镀层结构,是镀层腐蚀防护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8.
目的利用脉冲离子渗氮提高石油钻杆内壁性能。方法在钻杆内部插入独立阳极,利用钻杆内部空腔作为渗氮炉体,完成钻杆内壁离子渗氮。通过测定渗氮过程的温度分布并对渗层的硬度分布、耐蚀性及耐磨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独立阳极对钻杆内壁渗氮过程、渗层显微组织、耐磨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L1700长阳极时的温度场比采用L600短阳极均匀。采用L600短阳极时,随距阳极距离的增加,渗层厚度减小。采用L1700贯穿长棒时,渗层形貌和厚度呈对称分布,渗氮层的显微硬度由表及里逐渐降低。两种不同阳极相比,L1700硬度变化更平缓。盐雾腐蚀及摩擦磨损试验表明,采用L600短阳极时,随着距离的增大,性能下降,而采用L1700长阳极时,性能呈对称分布,中间位置性能最低。结论采用内置独立阳极的方法可以实现钻杆内壁离子渗氮,独立阳极的影响范围约为260 mm。采用L1700长阳极渗氮后,表层最高硬度可达848.0HV_(0.2),渗层最小厚度0.33mm。L1700试样腐蚀速率最大为1.6917×10~(-5)g/(mm~2·h),磨损率最大为1.5513×10~(-7) mm~3/(N·m)。  相似文献   
949.
针对上湾煤矿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状态和严峻的国内外煤炭市场形势,通过分析制造执行系统中的数据和麦肯锡对神东集团与上湾煤矿的诊断结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上湾煤矿精益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实施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典型精益文化、优化生产现场作业流程、引入国际通用的关键绩效指标、运用经济适用新技术等主要手段,使得上湾煤矿2012年与2010年相比,综、连采效率得到提升,综采设备综合运行效率和产能分别提升8.51%和10.5%,连采实际作业生产时间增加582h;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吨煤电耗降低了0.22元;用工人数得到降低,车队定编人员减少了108人,排水人员减少86人。  相似文献   
950.
针对李子金矿流沙沟矿区浅孔留矿采矿法回采存在的采场出矿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人工放矿粉尘污染大及作业安全性差等问题,进行了漏斗受矿-电耙出矿的浅孔留矿采矿法试验研究。通过对普通漏斗、平底结构、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底部结构各自特点优化分析,详细介绍了改进的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底部结构浅孔留矿采矿法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漏斗受矿-电耙出矿底部结构大大提高了采场出矿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