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分别以硅溶胶、SiO2粉、正硅酸乙酯(TE0s)为硅源与Al2O3粉制备成硅铝载体,然后采用孔饱和法制备负载型NiW催化剂NiW/Al2O3-SiO2。采用TPR、XPS和TEM手段对各硫化态NiW/Al2O3-SiO2催化剂进行表征。在微反装置中,以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为模型硫化合物,评价其加氢脱硫活性,并与NiW/Al2O3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无机硅源制备的NiW/Al2O3-SiO2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高于NiW/Al2O3;而由正硅酸乙酯制备的NiW/Al2O3-SiO2催化剂仅在SiO2质量分数为5%时,其加氢脱硫活性才高于NiW/Al2O3同时,不同硅源制备的NiW/Al2O3-SiO2催化剂对其上4,6-DMDBT加氢脱硫反应的直接脱硫和加氢脱硫两条路径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由无机硅源制备的NiW/Al2O3-SiO2催化剂对直接脱硫路径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加氢路径的促进作用;而由正硅酸乙酯制备的催化剂对直接脱硫路径无促进作用。NiW/Al2O3—SiO2加氢脱硫性能的提高与其容易还原和硫化的性能相关。  相似文献   
32.
活化温度对NiW/Al_2O_3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活化温度对NiW/Al_2O_3催化剂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50~400℃是催化剂获得高脱硫活性的适宜活化温度,在该温度下对催化剂进行活化有利于金属.载体之间保持适度的相互作用,并促进W金属的硫化。高温活化(450℃)会导致Ni与氧化铝载体的相互作用增强,生成尖晶石物相,破坏Ni-W-O混合相物种,使金属W不易硫化,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33.
DF-09型驱排剂在卫城油田的综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城油田油井洗井过程中负压现象严重 ,导致油井在洗井过程中造成污染 ,排水时间长的特点 ,引进 DF-0 9型驱排剂 ,达到助排驱油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飞机食品车、吊车等工程车辆在高位作业时的振动性能是这类车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本文针对一种飞机食品车,借用建筑学领域普遍采用的随机风振理论,采用有限元软件I-deas对其模态特性以及在随机风载荷下的振动性能进行了时域上的分析,得出了风载荷下车厢的振动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35.
本文分阶段性地总结了一个极复杂小断块油田——文明寨油田的地质特征和十八年高速开采历程中的实践经验 ,记述了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紧紧围绕井网完善、注采结构调整、滚动增储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为目的而采取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研究对策、工艺手段及注采管理措施所做的大量工作 ,以及由此而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为复杂小断块油田实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个借鉴实例。  相似文献   
36.
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系统状态估计控制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再生制动静态分配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复合制动系统结构的行车状态参数估计算法,并利用建立的硬件在环仿真环境仿真验证了算法对参数估计的效果.提出了基于行车状态估计的最高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优化算法,仿真分析了算法优化前后的控制过程和效果.硬件在环仿真数据表明,优化后的策略有效提高了能量回收效率,防止了车轮的提...  相似文献   
37.
黏结剂对Ni-Mo-W体相加氢精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Mo-W 体相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芳烃饱和活性,但是成本过高,堆密度过大,强度较差,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在 Ni-Mo-W 体相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加入黏结剂,采用 XRD、TEM、XPS 及中型活性评价手段,考察了黏结剂的种类、加入量和加入方式对催化剂性质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Ni-Mo-W 体相催化剂中加入质量分数20%的氧化铝后,可降低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和堆密度,提高催化剂的强度,改善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含有适量黏结剂的 Ni-Mo-W 体相催化剂上活性组分的硫化程度较高,分散良好,活性中心密度很高,活性结构层数较高,使催化剂上活性中心数目大幅度提高。含有适量黏结剂的 Ni-Mo-W 体相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性能,其加氢脱硫活性是负载型参比剂的1.46~6.49倍。  相似文献   
38.
采用XRD、TEM、XPS以及CO红外吸附等手段,系统研究了Fe、Co和Mo对Ni2P电子结构的影响及其对4,6-DMDBT加氢脱硫(HDS)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表明,3种掺杂金属可较好地调整Ni2P位点的电子状态,影响含硫有机化合物在Ni2P位点上的吸附能。HDS性能评价结果发现,HDS本征活性与Ni2P位点的电子结构之间存在火山型关系,使得具有中等电子密度的Co-Ni2P/SiO2因适中的吸附能呈现出最佳的HDS活性。此外,Ni2P的电子缺陷显著促进直接脱硫(DDS)选择性。与Ni2P/SiO2相比,Mo-Ni2P/SiO2中Ni2P具有更多的电子缺陷,展现出更高的DDS选择性,而Fe-Ni2P/SiO2和Co-Ni2P/SiO2中Ni2P因具有更高的电子密度,其DDS选择性更低。  相似文献   
39.
双环芳烃定向转化为单环芳烃能有效提升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品质并缓解柴油产能过剩的问题。以1-甲基萘(1-MN)为模型化合物,通过热力学理论计算和实验对其加氢饱和反应热力学平衡特性及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热力学理论计算表明:四氢萘的加氢饱和反应自由能比1-甲基萘的加氢饱和反应自由能对于反应温度更为敏感;反应体系中1-甲基四氢萘(1-MTL)和5-甲基四氢萘(5-MTL)摩尔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总压或氢/烃摩尔比的单独变化均存在最高值,当反应温度为650 K、反应压力为4.0 MPa及氢/烃摩尔比为5时,平衡体系中四氢萘类(MTLs)摩尔分数高达到47.2%。采用Ni-Mo/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饱和反应实验结果与热力学理论计算的结果相一致,提高反应温度(高于623 K)能够抑制MTLs加氢饱和生成1-甲基十氢萘(1-MD);提高H2分压(高于4.0 MPa)虽能提高1-MN的转化率却使MTLs选择性降低,因此1-MN加氢饱和生成MTLs适宜的H2分压为4.0 MPa。  相似文献   
40.
针对不同柴油馏分及其加氢精制产物的窄馏分考察油品烃类组成和颜色的关系,并在中型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加氢精制柴油显色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馏分中的显色物质主要集中于较重的馏分中,造成加氢精制柴油颜色变深的物质主要是芘和荧蒽类四环芳烃,通过提高氢分压或提高氢油比可以打破这些多环芳烃显色物质的加氢平衡,从而得到颜色浅、色号小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