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篇 |
综合类 | 13篇 |
化学工业 | 16篇 |
金属工艺 | 16篇 |
机械仪表 | 15篇 |
建筑科学 | 16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46篇 |
轻工业 | 23篇 |
水利工程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9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8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8篇 |
冶金工业 | 2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了提高光照变化条件下的人脸识别率,针对当前人脸识别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Retinex算法和稀疏表示相融合的光照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对Retinex算法的不足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人脸图像预处理中,消除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干扰,然后采用稀疏表示提取人脸特征向量,并采用投票方式实现人脸识别,最后通过3个标准人脸数据库对方法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人脸识别率,而且缩短了人脸识别时间,对光照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2.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采用虚拟仪器实现计算机远程数据的采集成为数据采集的发展趋势。该文主要介绍以虚拟仪器软件平台LabVIEW和PCI插槽的数据采集卡以及个人计算机为基础,建立一个远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虚拟仪器系统。 相似文献
83.
文章针对水电仿真系统中水轮发电机机组的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建模复杂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思想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现场设置的多个异质传感器采集数据,作为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训练样本数据,网络训练中动态修改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完成复杂的非线性建模功能。同时采用了具有较强全局寻优能力的遗传算法在训练中修改网络结构,从而避免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的缺点,在现场在线数据预测测试中准确率可达95.8%以上,可以满足仿真模型需要。 相似文献
84.
8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正式发布了ISO 14021:2016《环境标志和声明自我环境声明(Ⅱ型环境标志)》国际标准,对ISO 14021:1999版国际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新纳入了可再生材料、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的和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声明要求。本文重点介绍了2016新版ISO 14021国际标准的总体框架,阐释了关键术语和定义,并对重点修订变化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使我国组织更好地理解ISO14021国际标准的最新变化,为规范开展Ⅱ型环境标志自我声明及相关验证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6.
利用Conley指标理论研究一类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的冲击波解的情况.以扩散系数作为反应扩散方程的参数,通过Conley指标和Morse分解分析行波解所满足的常微分方程的异宿轨道的存在性,并根据偏微分方程的孤立波与冲击波分别对应于常微分方程的同宿轨道与异宿轨道的思想,进而证明了反应扩散方程鞍-焦型、鞍-结型冲击波解的存在性.特别地,应用联络矩阵和传递矩阵可证明鞍-鞍型冲击波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使用Conley软件包和Maple软件编程计算了联络矩阵和传递矩阵. 相似文献
87.
对一类三维混沌系统的界进行了估计.首先运用参数法给出了该三维混沌系统在条件-1 ≤ c<0下两变量的一个上界估计定理并进行了证明,其次在两变量上界估计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混沌系统三变量的一个上界估计定理并进行了证明;最后给出了具体参数下该三维混沌系统的上界估计值并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88.
图16为以等离子体内SiH3为生长前驱物模式的硅薄膜沉积示意图.
此模型中假设在SiH3离子落向衬底之前,表面将被H覆盖.首先SiH4在等离子体内与电子发生碰撞,(1)电子将自己的动能给予SiH4,使其分解成SiH3和H原子;(2) SiH3附着于衬底表面;(3) SiH3在表面覆盖有H的帮助下,在衬底表面运动以寻找合适的成键位置;(4)最后在能量最低处与表面硅的悬键键合生成表面Si层上的原子之一;(5)上式分解出的原子H或表面覆盖的H,反过来也可能与SiH3反应生成气态的硅烷而回到等离子体中去.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