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加强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更好实施依法管理国家无委办公室法规处张曼莉今年9月1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简称《条例》颁布三周年纪念日。几年来,国家无委在加强和推进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的进程中,作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概括起来,主...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上渐新统珠海组广泛发育外陆架-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斜坡扇体系,它们构成了区内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研究了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前三角洲斜坡扇的层序结构、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珠海组为一个复合层序,其内可进一步分为4个层序。通过追踪坡折点变化建立了滨岸迁移轨迹,划分了各层序内的沉积成因单元(水进、略上行正常水退、明显上行正常水退、局部下行强制性水退等)。外陆架三角洲以发育厚约100~150 m的前积层为特征,地震上多表现为切线型反射结构;而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斜坡复合前积层厚达200~1 000 m,具S型、切线斜交型等地震反射结构,以发育厚层的三角洲前缘砂坝和大规模的滑塌变形堆积为特征,并与前三角洲-斜坡扇共生。研究区可识别出6套三角洲前积体,其面积具有逐渐变大、并沿走向扩展的趋势。区内晚渐新世层序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区域性沉积旋回还受到构造沉降作用叠加的影响。大量沉积物的供给和区域性海平面下降是导致陆架边缘三角洲和前三角洲斜坡扇广泛发育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豆渣为主要原料,蓝莓、葛根、低聚果糖、麦芽糊精及花青素为辅料,开发一种具有减肥美容功效的固体饮料。首先,以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豆渣、蓝莓、葛根、低聚果糖、麦芽糊精和花青素的添加量。在此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该饮料的配方,其结果为:豆渣25%,蓝莓15%,葛根12%,低聚果糖24%,麦芽糊精23%及花青素1.0%。研究结果将为豆渣的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结合模糊控制理论,从优化模糊控制器的角度出发,将论域伸缩因子和智能积分结合起来,设计开发了基于可变论域的智能积分模糊控制器。利用LPC2132 ARM嵌入式芯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核心,LabVIEW搭建监测平台。并针对带有纯滞后的温度控制系统给出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带有纯滞后的系统,变论域智能积分模糊控制器能够很好地改善纯滞后系统的缺点,对于大延迟、时变、非线性的工业过程系统能够很好的控制效果,其控制效果优于常规的模糊控制器,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先利用火焰喷涂技术在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表面制备了CrFeAlTi涂层,然后通过激光原位反应技术在火焰喷涂涂层表面原位合成了Al_2O_3-TiO_2复合陶瓷涂层。分别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静态铅铋腐蚀实验装置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涂层的形貌、微观组织结构、物相组成、显微硬度、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以及耐液态铅铋合金腐蚀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原位合成的Al_2O_3-TiO_2复合陶瓷涂层表面整体平整、光滑、致密,基本没有凹坑、裂纹和孔隙等缺陷,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涂层内部存在完全结晶区和非结晶区,且界面明显。涂层表面主要物相为Al_2O_3,TiO_2,(Al.948Cr.052)_2O_3,Fe_2TiO_5和FeCr等。涂层截面平均显微硬度约为1864.2HV0.2,比基体CLAM钢提高了约3倍,且沿横截面方向呈平稳过渡的阶梯状分布。与基体CLAM钢相比,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其磨损量仅为基体的1/6,并且涂层在液态铅铋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黑米花青素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能够顺利到达肠道并在肠道内缓慢释放以发挥花青素益生元功效的微胶囊。方法采用锐孔法,以包埋率为指标,分别以壁芯比、针头孔径、海藻酸钠及CaCl_2浓度为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微胶囊的制备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_9(3~4)正交试验,优化了该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最后,通过微胶囊在胃和肠模拟液中的释放试验,验证该微胶囊的缓释功能。结果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壁芯比3:1、针头孔径0.45 mm、海藻酸钠2.0%、CaCl_2 2.0%;该微胶囊可以在人胃模拟液中保持4.0 h以上,在人肠模拟液中缓慢释放。结论采用锐孔法制备的花青素微胶囊能够顺利到达肠道缓慢释放,发挥其益生元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