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9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82篇
能源动力   2篇
石油天然气   35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Thus far, the 21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steady growth in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mid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achieve a peak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As of the end of June 2022, for example,China’s accumulative installed solar energy has risen to around 336 GW. However, reaching net-zero emissions globally is a critical and formidable goal [1],  相似文献   
62.
<正>1. Background The need for green, 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global consensus [1]. In China, low-carbon and green energy reformation presents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as the largest energy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 the world, China is facing the serious problem of carbon dioxide(CO2) emissions caused by large-scale coal-based fossil energy exploitation [2,3]. On the other hand,  相似文献   
63.
煤田三维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的煤田三维地震解释以时间域运动学信息为主,适用于地质条件不太复杂的情况。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则会因为信息量小降低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多信息、多学科相融合,即地震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地震与地质、测井多学科相结合,时间域和深度域相结合的综合解释技术是提高复杂地质条件解释精度的重要手段。地震属性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和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时深转换技术是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关键技术。以淮南煤田为例,利用全三维可视化技术探测出煤层内的旋纽构造和新构造运动,利用地震属性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探测出煤系地层中的陷落柱,通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和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时深转换技术实现煤系地层及煤层的空间预测,这些复杂地质构造的发现以及煤层的空间预测结果,对于重新评价煤田开采条件和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综合解释技术通过利用各种地质信息,有效地降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探成本,因此,将成为今后解决煤田复杂构造和岩性勘探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4.
含煤岩系岩石力学性质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基于含煤岩系主要岩石类型,系统分析了决定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岩性、地应力和水,探讨了不同岩性岩石在不同侧压和不同含水条件下的力学特征,分别建立了含煤岩系岩石力学性质与岩性、地应力和水等主要控制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含煤岩系岩性随着碎屑颗粒粒度由粗到细,即由砂岩到泥岩变化。碎屑岩的强度与刚度均迅速衰减。岩石的变形和强度以及破坏机制与其所承受的有效侧压大小有关,表现为不同岩性岩石的刚度和强度均随侧压的增大而增大,呈非线性关系,其应变软化性态和破坏机制也均随侧压的增大而发生转化。水对岩石力学性质亦产生重要影响,在干燥或较少含水量情况下,岩石在峰值强度后表现为脆性和剪切破坏,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均急剧降低,主要表现为塑性破坏,且应变软化特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5.
新疆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各种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围绕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区情出发,深入分析了新疆能源资源状况、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客观地提出了新疆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战略目标;通过系统梳理新疆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思考性地描绘了实现新疆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科技需求与实现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6.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35口井的钻井、测井及岩心资料,从沉积角度对该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进行分类及评价。该区储集层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主要沉积微相包括冲积扇、河道、三角洲分流河道、滨浅湖滩坝以及泛滥平原砂滩等,非均质性很强。根据岩性、沉积相带和物性参数,将储集层划分为3类。物性最好的I类储集层是曲流河道和三角洲分支河道的中—细砂岩,主要分布在南八仙、马海以及北丘陵等地区;物性中等的Ⅱ类储集层岩性为中—粗砂岩和含砾砂岩、砾状砂岩,以辫状河道砂体为主,包括部分滨浅湖滩坝砂体;物性较差的Ⅲ类储集层主要是冲积扇、泛滥平原砂滩、滨浅湖滩坝砂体,岩性为砾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Ⅱ类、Ⅲ类储集层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67.
三维地质模型的栅状图可视化方法研究是正确认识地质结构和构造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一种栅状图生成方法首先针对不规则散点数据,应用基于格网划分的自适应分割-合并算法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快速高效地实现了三维地层三角面片的曲面重建在此基础上,对栅状图生成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追踪三维体层剖切线、层间剖切线缝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的点定位算法进行了优化,有效提高了栅状图的生成效率.  相似文献   
68.
基于TIN的三维地质模型栅状图的可视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地质模型的栅状图可视化方法研究是正确认识地质结构和构造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一种栅状图生成方法:首先针对不规则散点数据,应用基于格网划分的自适应分割-合并算法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快速高效地实现了三维地层三角面片的曲面重建;在此基础上,对栅状图生成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追踪三维体层剖切线、层间剖切线缝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的点定位算法进行了优化,有效提高了栅状图的生成效率。  相似文献   
69.
对油气圈闭勘探决策理论和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川  彭苏萍 《石油学报》2003,24(2):50-53
在运用目前流行的勘探决策方法(如决策树方法等)进行勘探决策时,无论勘探工作处于何阶段,总是要考虑勘探工作全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但油气勘探是分阶段的,若要在每个阶段的勘探决策工作中都考虑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一是会给勘探决策工作带来实际的操作困难,二是造成错误的勘探决策结果。若油气勘探工作在每个阶段都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那么,油气勘探工作的全过程也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好的结果。为此,提出了油气勘探决策工作应该分阶段进行,并提出了一种在勘探阶段以落实储量为目标而优选圈闭的勘探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70.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及破碎程度,将隐伏构造划分为正常带、影响带和断陷带。隐伏构造带平面上展布复杂,剖面上浅层断距大,深层断距小,具有断陷带的发育特征。隐伏构造带内的断层可以将上到松散层含水层,下到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各个含水层连通起来,因此隐伏构造带构成突水威胁。随着开采水平加深,采动影响加大,隐伏构造带突水的危险性也将增大。在煤矿开采进程中,为避免发生突水灾害,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