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09篇
机械仪表   24篇
矿业工程   4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试验纯铜双层辉光离子渗镀钛扩散钎焊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纯铜表面经离子轰击净化及活化后,钛易于沉积与扩散,且阴极表面溅射对钛的渗层有“稀释”作用。随着基材与沉积层互扩散的进行,有助于达到实现钎焊的过渡液相条件。当渗钛层厚度足够时。即可获得满意的焊接接头。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使得用高熔点金属作为扩散助剂进行钎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2.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基本原理、放电模式及渗金属过程。并就该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表面合金化技术领域中,是适合于高熔点金属表面合金化和采用高熔点金属对铁基或某些熔点较高的有色金属表面进行合金化的实用工艺。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了T8钢等离子体脱碳对随后渗金属的影响. 介绍了两种处理工艺, 一种是脱碳后渗金属, 另一种是直接渗金属. 结果表明, 在离子轰击下, 高碳钢表层产生严重的脱碳层, 脱碳层的存在对随后的渗金属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脱碳后渗金属, 渗层厚度达80μm; 直接渗金属, 渗层厚度仅15μm. 在两种渗金属条件下, 表面合金层的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o含量差别不是很大, 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W和Mo的含量却有着显著差异, 直接渗金属的, 表层W和Mo含量几乎为零, 而脱碳后渗金属的, 表层W和Mo总量最大达到6%左右.  相似文献   
54.
Q235钢表面双层辉光离子强化层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晋勇  高原  宋宜梅  高清  徐重 《材料工程》2006,(Z1):239-242
在真空容器中,设置提供含有欲渗合金元素Mo,Cr的供给源和被渗Q235钢试样,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试样表面进行Mo-Cr共渗,之后经渗碳、淬火及回火复合处理形成强化层.Mo-Cr共渗层厚度在100μm以上,表面Mo含量可达20%(质量分数,下同),Cr含量达到10%.复合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1300HV0.025.M-200磨损试验机磨损实验表明,摩擦因数平均在0.1左右,平均相对耐磨性是GCr15钢经渗碳、淬火及回火后的2.25倍.  相似文献   
55.
等离子体辉光溅射反应复合渗镀合成TiN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制备TiN的工艺方法.利用辉光放电溅射现象、尖端放电和空心阴极效应,在钢铁材料表面直接复合形成TiN渗镀扩散层.用X射线衍射、辉光放电剥层成分分析仪、显微硬度仪等方法,对复合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复合形成的TiN渗镀层,TiN呈溶质固溶于基体表面层中,呈梯度沿基体向内分布.该表面复合层与一般表面沉积的TiN层不同,是冶金结合扩散层,不会产生剥落现象.在1020 ℃复合形成渗镀层时,层深可达15 μm左右,并得到择优取向为(200)晶面的TiN相,渗镀TiN层的表面硬度随渗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渗镀TiN层随渗镀温度的升高而增厚.  相似文献   
56.
T10钢双辉等离子渗铬改性层的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880~900℃温度下,对T10钢进行了表面渗铬试验;分析了渗铬改性层的表观形貌和相结构,测量了渗铬改性层的成分。结果表明,在880~900℃温度下,对T10钢进行双辉等离子渗铬,可得到铬沉积层、铬渗镀层等形式的渗铬改性层。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可对渗铬改性层形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7.
Ti/Cu/Ti火焰加热扩散钎焊界面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保护膜防护,并施加一定压力可实现Ti/Cu/Ti氧-乙炔焰加热扩散钎焊。通过BSE(背散射电子衍射)、EDS(电镜线扫描)、拉伸试验等测试手段对Ti/Cu/Ti钎焊接头组织、成分及结合强度测定的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接头中Cu、Ti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扩散。加热温度为840-870℃时,钎缝界面中部组织由Cu4Ti与Cu(Tj)固溶体组成,结合强度较高。加热温度为870-900℃时,钎缝界面中部组织由CuTi与Cu4Ti Cu(Ti)固溶体组成,结合强度较低。钎焊结合强度与加热温度相关。  相似文献   
58.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徐重 《表面技术》1997,26(3):1-3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是在离子氮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表面冶金技术。它是利用双层辉光放电特性,使普通金属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的合金层的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研究及该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59.
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Ti-Cu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整体阻燃钛合金存在的比强度低、加工性差及价格昂贵等问题,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6Al-4V的表面渗入Cu元素,在其表面形成Ti-Cu阻燃合金层.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等工艺参数对渗层显微组织、成分及厚度的影响,得出了适合的工艺参数.870℃渗铜3.5 h,渗层厚度可达到200μm以上.阻燃合金层的成分呈梯度分布,显微组织为基体组织加弥散分布的Ti2Cu金属间化合物.初步阻燃实验证明,渗Cu合金层起到了预期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60.
等离子表面复合渗合金层碳化物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碳钢表面进行W、Mo、C共渗,共渗合金层中W当量质量分数超过10%,含碳量超过平衡碳计算值,碳饱和度达1.6以上,约是一般冶金高速钢碳饱和度的两倍。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共渗合金层中碳化物的结构类型;用电子探针进行微区成分分析,测定碳化物的成分,并计算了碳化物中碳原子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原子比。结果表明,共渗合金层中的碳化物主要是由合金元素W、Mo和C形成的M6C型碳化物及少量的M2C型碳化物。M6C型碳化物中碳原子与合金元素之间的原子比为1.6~3.2:1平均为2.4。与一般冶金低合金高速钢中的合金元素与碳原子比相比较,范围窄,且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