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6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23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24篇 |
综合类 | 485篇 |
化学工业 | 785篇 |
金属工艺 | 295篇 |
机械仪表 | 388篇 |
建筑科学 | 563篇 |
矿业工程 | 337篇 |
能源动力 | 121篇 |
轻工业 | 699篇 |
水利工程 | 273篇 |
石油天然气 | 761篇 |
武器工业 | 104篇 |
无线电 | 55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50篇 |
冶金工业 | 293篇 |
原子能技术 | 46篇 |
自动化技术 | 7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205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71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455篇 |
2013年 | 383篇 |
2012年 | 394篇 |
2011年 | 428篇 |
2010年 | 419篇 |
2009年 | 400篇 |
2008年 | 390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37篇 |
2005年 | 283篇 |
2004年 | 255篇 |
2003年 | 205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962.
963.
所研制的光纤数据传输线可适用于NIM插箱。该组件包括一对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一个交直流转换器、线路驱动器、光耦合器和一个脉冲倒相电路,该电路可使数据传输线组件连接时的脉宽畸变和脉冲相位偏差最小。已经制造了105套组件,并安装在用于日本Tsukuba国家高能物理实验室(KEK)的2.5千兆电子伏特的线性电子加速器控制的一条3.1公里长的数据光缆传输线上。光缆的安装是采用已连接好的光缆进行敷设而不是采用接头或连接器现场组装。证实了该数据传输线在电磁噪音很强的环境条件下,具有可靠性很高的数据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964.
本文论述了一种以柔性石墨纸为主要原料,以胶粘剂、骨架线为辅助增强材料,经复合、分割、捻线、编织等工艺制成的复合柔性石墨盘根,该产品密封性能优异,易于推广,它的研制成功,可为国产柔性石墨纸的应用又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968.
光伏电站直流监测系统的放电管持续闪烁放电会导致通信异常和印制板烧毁,阐述了其排查、分析和处理方法。通过对现场测试波形曲线、干扰源耦合通道、印制板通信防雷回路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其主因是由逆变器开关管工作过程中对地产生的共模电压未得到有效抑制而引起的。经过现场设备电路接地回路改造并测试验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光伏电站投运前应对各相关设备及电磁干扰进行专门严格的设计和检测,可有效地抑制共模电压,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969.
为研究织构化表面的粘着行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硅片表面进行柱状织构的构筑。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织构化硅片表面的形貌进行观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粘着试验,并考察织构对表面粘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织构化的硅片表面上形成了较为规整均一的柱状织构,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未织构面相比,织构面上的粘着力显著降低(下降了73%~77%),表明表面织构的存在减小了接触面积;当相邻织构间的距离一定时,具有较小直径的织构表面更有利于粘着力的减小;表面织构同时降低了范德华力和毛细力的大小,使范德华力减小了88%~89%,毛细力减小了62%~68%;无论是在未织构面还是织构面上,毛细力对表面粘着力的贡献均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70.
生氰糖苷广泛存在于农产品中,具有止咳平喘、消炎镇痛、抗肿瘤等生物功效,然而当其被分解后产生氢氰酸,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甚至生命。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氰糖苷在农产品中的分布及含量、合成途径、生物功效及致毒机理,从加工工艺、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对于氰苷减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就风险评估、标准修订等方面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