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6篇
金属工艺   52篇
机械仪表   70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研究了菱形和Φ25硬质合金两种刀具下进给速度对ER8车轮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并用X射线残余应力仪、硬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表面轮廓仪检测不同进给速度加工车轮轮缘的残余应力值、硬度值、表面微观形貌及粗糙度值。结果表明:在进给速度从0.05 mm/r增加到0.1 mm/r,再增加到0.2 mm/r的过程中,菱形刀片加工后产生的残余应力值分别增长了179%和164%。在进给速度从0.2 mm/r增加到0.4 mm/r的过程中,Φ25硬质合金刀片加工后产生的残余应力值增长了397%。两种刀具加工后的硬度值在200~300 HV之间。在相同进给速度下,菱形刀片加工后的表面纹理宽度和深度均比Φ25硬质合金刀片加工后的表面纹理宽度和深度要大,且进给速度越大,纹理宽度和深度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72.
研究了不同车削加工参数对ER8车轮表面完整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残余应力仪、材料硬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三维表面轮廓仪测量了不同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量条件下的车轮幅板表面残余应力、表面及剖面纵深硬度、表面形貌及粗糙度。试验结果表明:进给量从0.8mm/r增加至1.0mm/r,再增加至1.5mm/r的情况下,残余应力提升了16.15%和19.17%,表面粗糙度增长了52.9%和118.76%。不同车削加工参数对表面硬度、剖面纵深硬度影响不大。适当减小进给速度可提升车轮表面的粗糙度水平,降低车轮表面的粗糙度和残余应力,使车轮的表面完整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3.
采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制动闸片用碳陶复合材料开展了雨水环境下的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不同摩擦条件下碳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无载流的雨水环境中,随着雨水流量由0增大到1 mL·min-1,碳陶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显著下降,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小幅度降低,磨损机理主要为剥落和轻微的氧化磨损;在无雨水的载流条件下,随着电流强度由0增加到100 A,表面粗糙度和摩擦因数均显著下降,磨损率明显升高,主要磨损机理为剥落、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电弧烧蚀;相对于单因素作用,在载流和雨水的共同作用下,表面粗糙度和摩擦因数明显降低,但磨损率随着雨水流量或电流强度增加的规律不明显,磨损机理为剥落、氧化磨损、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相似文献   
174.
为满足高温条件下高分子复合涂层的应用需求,推进高分子有机复合涂层在高温防护领域的实际应用,选择聚酰亚胺(PI)为树脂基体,通过加入纳米Si3N4改性增强其耐热性,研究硅烷偶联剂KH550与不同含量的Si3N4对涂层表面状态以及耐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10%(质量分数)Si3N4的改性复合涂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达到495℃,高于纯PI涂层的Tg(483℃)。加入KH550后,一方面KH550在Si3N4表面引入氨基官能团使其与PI分子链交联,另一方面KH550直接与PI分子相互作用提升涂料的黏度,使Si3N4分散性及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均有显著提升。此外,分别制备不同含量Si3N4的PI复合涂层并进行比较,发现10%Si3N4的...  相似文献   
175.
采用高温微动磨损试验机对Zr-4合金管进行切向微动磨损试验,通过改变法向载荷研究了试验温度(25,100,200,325℃)对不同运行工况(完全滑移区和部分滑移区)下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温度下完全滑移区的摩擦因数高于部分滑移区,不同运行工况下200,325℃时的摩擦因数更早达到稳定状态。在完全滑移区,合金的磨损机制包括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温度的升高对合金微动磨损程度的影响较大,325℃时的微动磨损程度最大;而在部分滑移区,磨损机制包括剥层、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试验温度的升高对微动磨损程度的影响很小。在相同试验温度下,部分滑移区的微动磨损量远低于完全滑移区;试验温度的升高对完全滑移区微动磨损量的影响较明显,而对部分滑移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