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8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50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文章以"印象-重塑"为创作概念线索,分析了丽江站地域场所的独特性与关联性,以及丽江站设计中的屋面群化等多重整合地域文化要素的创作思路与手法。  相似文献   
22.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2008年11月《城市建筑》编辑出版的“体育建筑”专辑.开篇我们曾提到:“北京奥运大幕徐徐落下,体坛东方盛宴华丽送客,无与伦比的奥运写就辉煌篇章。奥运为体育建筑提供了舞台,中外建筑师也如期交出了答卷。奥运场馆成功获得盛会检验,顺利完成奥运使命。然而,体育建筑的使命是不会因奥运的开闭幕而变化的,奥运的结束标志着体育建筑更加严肃现实的展开。”  相似文献   
24.
近10年来,随着西部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使得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日益恶化,理应引起建筑从业者们深刻反思.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塑造西部城乡形态,探索西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西部文化及生态特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5.
我国经济社会越来越繁荣的同时,与城市交通相关的规划及建筑问题越来越突出。交通建筑综合体功能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了规划与设计新问题的产生,如何找出对策将成为以后相当一个时期的解决重点。  相似文献   
26.
沈中伟  朱元友 《四川建筑》2005,25(3):32-32,34
通过对低窗台凸窗设计的几个细节问题的简要分析,并与落地凸窗相对比,使广大设计同行对低窗台凸窗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火热,但系统运营和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社会公益性设施,不仅具有多种交通功能和环保功能,还具有维护社会公正、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公共健康和推动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社会功能的内涵、促发机制及实现障碍,探讨其规划的关键内容,并从站点布局与设施优化、系统规模预测、系统功能拓展和复合、骑行交往空间规划及城市骑行文化塑造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商业互动开发是引导城市空间演变与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动力。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代表性地铁站点,利用平均最近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比分析站域商业集聚与演变特征,建立回归模型初步探讨影响站域商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轨道交通的介入推动站域商业布局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并促进商业设施总量增长与集聚加速,且对于城市级站点的加速作用更为显著;(2)以购物类业态为主的商业开发在轨道交通介入下日益提升,体现了乘客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站点周边餐饮服务类业态的集聚分布,反映出乘客在其周边快速消费的行为特征;(3)轨道交通的介入是站域商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站点日均客流量和出入口数量与商业集聚呈显著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29.
“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城镇重建规划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中所造成的巨大灾害,让我们反思以往规划选址与城镇发展过程中忽视地质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容量等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必须以城镇的生态安全为本,审慎评价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确定生态承载力;根据生态容量,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交通系统;建构合理的城镇、村庄体系,从而达到提高灾后重建效率的目标;在物质空间规划层面,应保证城镇内部的安全,提升城镇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借鉴住建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出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提出了基于GIS软件分析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上、地下及周边区域的系统性规划设计方法;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地上、地下立体空间效率,以及地下街、地下通道、地下接驳系统的空间形态,优化设计尺度;运用绿色建筑软件分析地下空间的通风、采光、热舒适性、能耗等绿色指标,整体性构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绿色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