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在工业试验条件下分析了电磁搅拌电流强度、中包过热度和二冷水强度对430不锈钢连铸坯等轴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30不锈钢连铸坯低倍组织由柱状晶和等轴晶组成;等轴晶率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依次增大,随过热度的减小而依次增大;采用较小的二冷水强度,430不锈钢低倍组织中的等轴晶率高.在电流强度为1 700A、中包过热度为20℃、二冷水比水量为0.95 L/kg时,430连铸坯生产的制品表面无起皱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2.
45Gr4NiMoV锻钢热轧支撑辊辊身剥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厚板轧机上的锻钢支撑辊在使用中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剥落现象,致使轧辊损耗加快。通过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及断口分析,确定了支撑辊剥落的原因:内部组织中夹杂物等提供了可能的裂纹源,裂纹在此产生并逐渐扩展,起初因摩擦磨损在轧辊表面形成轻微点蚀及小块剥落,受到辊型和载荷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大面积剥落,从而导致轧辊报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409L粗轧过程的宽展模型,模型计算的粗轧出口宽度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带钢的自然宽展和狗骨头回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Cr13、30Cr13、40Cr13马氏体不锈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空冷,研究了加热温度和碳含量对马氏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升高,马氏体板条开始粗大,出现了枝状晶界,并且硬度增加;随碳含量增加,马氏体和碳化物增加,马氏体板条逐渐向片状过渡,并且硬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阶段控轧控冷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扫描电镜更能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特点,纵向显微组织细小,奥氏体晶粒沿轧向被轧成扁平状,方向性明显,晶界清晰可见,奥氏体晶粒宽度在6~13 μm之间;而横向显微组织、心部显微组织、表面显微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组织粗大,分布弥散、均匀;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而处于中间过渡温度时很难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冶炼—轧制—退火酸洗工艺生产309S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卷板,研究其连铸板坯、轧制态以及退火态金相组织,退火态力学性能和表面缺陷.结果表明:309S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在三种状态下的组织均为奥氏体相和残留的高温铁素体相,这种高温铁素体难以通过热处理消除;轧制态和退火态金相组织中,厚度方向近表面铁素体含量少,心部铁素体含量高;高温铁索体的存在不影响产品的力学性能;通过连铸板坯的精修磨可以避免表面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徐斌  王建泽  李具仓  陈兴润 《连铸》2015,34(3):59-62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对409L连铸坯的夹杂物数量、分布、类型进行实验研究,热力学分析连铸坯中夹杂物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连铸坯上表面夹杂物数量较多,连铸坯边部三角区域的堆状复合夹杂物数量较多;夹杂物类型以TiN、TiN包裹MgO·Al2O3的复合夹杂物为主;当钢中[N]质量分数0.01%、钢液温度1 580~1 600 ℃,生成TiN夹杂所需要平衡[Ti]质量分数为0.124%~0.154%;钢中[Al]质量分数为0.01%,若钢中[Mg]质量分数不小于7.5×10-5%,则钢液中易生成MgO·A12O3,当[Mg]质量分数不小于0.000 7%后,MgO·A12O3转变为MgO。  相似文献   
18.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新开发的屈服强度600MPa级高强韧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的相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开发钢相变开始温度550~650℃,终了相变温度440~530℃;连续冷却转变的显微组织随冷速的增加形态多变.  相似文献   
19.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20.
CSP技术采用控制轧制工艺后生产高强耐候钢,要求反复形变再结晶细化晶粒,在奥氏体低温区要求有足够的累积压下量以及要求有较低的终轧温度等,这些因素都使轧制压力增大,它往往成为满足控制轧制工艺条件的限制因素,文章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变形量、不同变形速率下高强耐候钢的变形抗力,并利用NOSA软件,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变形抗力的数学模型,为马钢CSP生产高强耐候钢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