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90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70篇
金属工艺   28篇
机械仪表   36篇
建筑科学   34篇
矿业工程   21篇
能源动力   21篇
轻工业   133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武器工业   21篇
无线电   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篇
冶金工业   25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山羊肉为原料,将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PA)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RO)分别制备菌剂,优化香肠发酵生产工艺。筛选出对乳酸片球菌菌粉与米根霉孢子粉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的菌种配比:乳酸片球菌(海藻糖10%,脱脂乳10%,甘露醇3.5%),米根霉(海藻糖10%,脱脂乳12.5%,甘露醇3.5%)。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发酵香肠空白组(CO)与菌剂组(CO+PR)的风味。结果表明:空白组(CO)与菌剂组(CO+PR)共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55种。在羊肉发酵香肠中添加菌剂后己醛、(E)-2-壬烯醛、己酸等亚油酸氧化产物分别减少了0.171%,0.058%,2.132%,说明加入菌剂后可抑制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氧化分解;且3-羟基-2-丁酮、2,3-丁二酮、乙酸含量分别增加了27.02%、1.662%、1.204%。这些风味物质的低气味阈值对羊肉整体风味影响较大,可改善羊肉发酵香肠品质。  相似文献   
82.
母应春  姜丽  苏伟 《食品科学》2019,40(14):115-122
为了解贵州花溪(酒曲A)、盘州(酒曲B)、安顺(酒曲C)3 个地区的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酒曲中的细菌16S rDNA V3-V4区和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地区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测定不同地区酒曲的基本理化指标,与酒曲主要细菌种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菌获得129 510 条有效序列,1 030 个OTU;真菌获得60 945 条有效序列,19 个OTU。细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酒曲B中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酒曲A和酒曲C,酒曲A和酒曲C的细菌群落结构更为接近。真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酒曲C中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酒曲A和酒曲B,酒曲A和酒曲B的真菌群落结构更为接近。在门水平上,酒曲A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门为接合菌门(Zygomycota);酒曲B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真菌门为接合菌门;酒曲C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酒曲A优势细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酒曲C和酒曲B的优势细菌属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酒曲A和酒曲B的优势真菌属为米根霉属(Rhizopus),而酒曲C的优势真菌属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不同地方来源的酒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在属和门水平上有明显差异;酒曲理化指标与酒曲细菌种群结构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
赵纯  向述天  苏伟  曾俊仁  徐松  毛崇文 《工业加热》2019,(12):1185-1189
【摘要】 目的 探讨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恶性食管- 气管瘘、支气管- 胸膜瘘和气管- 纵隔瘘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气管和/或食管支架置入对气道瘘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在X线透视下放置个体化覆膜金属内支架的气道瘘患者。19例气管- 食管瘘中全麻下气道支架7例,食管支架置入12例,食管气管双支架6例。11例支气管- 胸膜瘘中主支气管残端瘘8例,置入大Y子弹头支架共8枚,叶支气管胸膜瘘3例,置入小Y子弹头支架共3枚,大Y支架2枚。2例气管- 纵隔瘘均置入直筒气管覆膜支架。结果 所有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患者呛咳、咯脓痰等症状即刻缓解,症状改善率近100%。恶性气道瘘患者的3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0%、27%、14%,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78.8 d。良性气道瘘中1例支架置入后1周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瘘口封堵不严,7例治愈。结论 金属覆膜支架是治疗良/恶性食管- 气管瘘、支气管- 胸膜瘘和气管- 纵隔瘘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预期治愈良性气道瘘,有效延长恶性气道瘘患者生存期,并可显著改善良/恶性气道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导丝联合双导丝引导一体式Y型气管支架置入在治疗复杂气道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寻一体式气道Y型支架置入的方法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9月38例气管隆突或叶支气管病变患者行一体式Y型气道支架的临床资料,其中隆突区病变28例,叶支气管病变10例。所有病例均在全身麻醉后、DSA引导下,首先采用单导丝引导技术引导一体式Y型气道支架置入,单导丝引导失败则采取双导丝引导技术。结果 单导丝引导置入32枚(大Y支架28枚、小Y支架4枚),双导丝引导技术置入6枚,均为小Y支架。狭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在支架置入后即刻缓解,气道瘘患者术中造影显示瘘口全部封堵良好。结论 全麻下单导丝引导技术联合双导丝引导技术引导一体式Y型气管支架置入治疗复杂气道病变是简易可行的,其技术安全、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5.
86.
87.
为了分离筛选出能作用于膻味脂肪酸的微生物,从火腿和土壤中分离出11株菌,这11株菌均能对羊油脂进行水解。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6株细菌和5株霉菌。分别将11株菌接种到加入4-甲基辛酸和4-乙基辛酸的液体培养基进行发酵,发现4-甲基辛酸的减少量达到30%~70%,4-乙基辛酸减少量达到10%~70%。这11株菌对膻味脂肪酸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羊肉除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8.
茶多酚对冷藏草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茶多酚对冷藏草鱼片的保鲜效果,将鲜活草鱼剖杀和清洗后,沥水3min,分别在0.25%、0.5%、1.0%、1.5%、2.0%的茶多酚溶液中浸泡5min,沥水3min,真空包装后于4℃保存,每5d以感官评分、细菌总数、pH、挥发性盐基氮(TVB-N)作为质量指标,测定草鱼在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茶多酚处理能够明显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降低TVB-N,减缓感官品质的下降速度。结论:茶多酚对冷藏下的草鱼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明显的延缓草鱼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89.
该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酒醅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并揭示属水平上优势微生物菌群之间和优势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洞酿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有11个优势真菌属,包括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属(Aspergillus)等;7个优势细菌属,包括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优势菌属间共有81对呈正相关,72对呈负相关。酒醅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代谢产物,且以酯类和醇类为主。真菌属中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与多种酯类呈正相关;细菌属中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乳杆菌属、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均与近20种挥发性代谢物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堆积发酵是酱香白酒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微生物多样性与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关系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了解洞酿酱香酒在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与风味代谢物质间的相关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五轮次堆积发酵酒醅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检测,并计算二者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绘制可视化相关性网络图。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为25种酯类、5种醇类、7种醛类、4种酸类、4种酚类、3种烷烃类与7种其他类,其中乳酸乙酯、苯乙醇、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为关键挥发性成分。从菌群结构上看,枝芽孢杆菌属、Kroppenstedtia、芽孢杆菌属、海洋芽孢杆菌、嗜热真菌属、接合酵母菌属、嗜热子囊菌属等为优势菌群。其中,Kroppenstedtia、红曲霉属、芽孢杆菌属与接合酵母菌属是对风味物质影响显著的微生物属。本研究旨为洞酿酱香酒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